批發專區 Wholesale at Zambala
關於臧巴拉 臧巴拉產品 購物FAQ 行事曆 連絡我們
twitter Plurk Plurk
Sign in /
購物車:
購物車清單
小和尚5個一組
小和尚5個一組
產品編號: 2011

零售價格 NT 1200
批發價格 NT XXX
《觀看批發價請先 (申請) 成為批發商》
購物數量
顧客記得來電詢問有無庫存!!
02-21001919
產品內容介紹

材質 :  polyresin . 樹酯 . 射出成形. 模具

尺寸 : 大約 10公分左右 / 五個一組

敘述:

小佛像主要是闡述了佛家成語裡面 . 關於 "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 的表現方式.

 

成語「非禮勿言、非禮勿視、非禮勿聽」的詳細敘述

 

「非禮勿言、非禮勿視、非禮勿聽」是中國古代儒家經典中的一句名言,常被視為成語或格言使用。它源自孔子思想的核心,強調個人道德修養和遵守禮儀的原則。這句話通常與「非禮勿動」連用,形成完整的「四勿」: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以下將詳細說明其由來、使用時機以及使用方式。

 

由來

這句話出自春秋時期孔子及其弟子編纂的《論語·顏淵》篇,是孔子對弟子顏淵(顏回)關於「仁」的教導。原文為:「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 **背景解釋**:顏淵向孔子詢問如何實踐「仁」(仁愛、仁德)。孔子先指出「克己復禮為仁」,即克制自己的慾望,回復到禮儀規範,這是達成仁德的根本途徑。顏淵再追問具體方法(「其目」),孔子便給出這四條原則:不合乎禮儀的事不要看(勿視)、不要聽(勿聽)、不要說(勿言)、不要做(勿動)。這體現了儒家「禮」作為社會規範和個人修養的基石,目的是通過自我約束來實現內心的仁德。

  

- **文化延伸**:這句話後來影響深遠,常被簡化為「三勿」(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並與「三不猴」(不看惡、不聽惡、不說惡)的象徵相關。據傳,「三不猴」的典故可能源自佛教天台宗的「不見、不聞、不言」,但在中國文化中直接追溯到孔子的這段話。日本和印度文化中也有類似翻譯和象徵,用來傳達避免惡行的理念。 孔子強調,這不是抽象的理論,而是日常實踐的指南,顏淵聽後表示即使自己不夠聰敏,也會努力奉行。

 

這句話的出現反映了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動盪,孔子希望通過禮儀重建道德秩序的時代背景。它成為儒家思想的核心,影響了後世的教育和倫理體系。

 

使用時機

這句成語常用於強調道德自律、避免不良影響的場合,適合以下時機:

 

- **道德教育與自我修養**:在家庭、學校或職場教育中,用來勸誡人們遠離不義之事。例如,父母教導孩子不要接觸不良資訊、不要散播謠言,或不要參與不道德的行為。孔子視之為「仁」的具體實踐,適用於追求內心純淨、提升個人品格的時刻。

 

- **避免誘惑或負面環境**:當面對社會誘惑、謠言、暴力或不雅內容時,使用這句話提醒自己或他人保持距離。例如,在討論媒體素養時,勸人「非禮勿視」以避免不良圖像的影響;在職場倫理中,「非禮勿言」用來防止八卦或誹謗。

 

- **危機或反思時刻**:在個人犯錯後反思,或在社會事件中呼籲道德自律。例如,當公眾人物涉及醜聞時,這句話可用來批評或自省,強調預防勝於治療。

 

- **宗教或哲學討論**:在佛教、儒家或倫理哲學中,作為「戒止惡行善」的原則,加入「志心守護」的信念,形成更強的約束力。 它適用於任何需要強化正義感和責任心的情境,但不宜過度嚴苛,以免忽略人性。

 

總之,使用時機多在正面引導而非負面指責,目的是促進和諧與自我完善。

 

使用方式

這句成語的使用靈活,常以格言形式出現,可單獨或組合引用。以下是常見方式:

 

- **直接引用**:在文章、演講或對話中完整或部分引用,例如:「如孔子所言,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我們應以此自律。」 這種方式強調權威性,常用於正式場合。

 

- **比喻或延伸應用**:轉化為現代語境,例如在網路時代勸人「非禮勿視」來避免點擊不良連結,或「非禮勿言」來提醒勿在社群媒體散布假新聞。也可與排比句法結合,增強氣勢,如在教育文本中重複使用以強化記憶。

 

- **象徵或視覺表達**:常見於工藝品、擺件(如三不猴雕像)或漫畫中,用來傳達寓意。在視頻或媒體中,以故事形式解釋,例如講述顏淵與孔子的對話來生動呈現。

 

- **組合使用**:與其他儒家格言如「克己復禮」搭配,形成完整論述。在寫作中,可用作開頭或結尾,突出主題;在日常語言中,簡化為口頭禪,如「記住,非禮勿聽」來快速勸導。

 

總體而言,使用方式應注重上下文,避免生硬套用,而是融入自然表達,以達到教育或警示的效果。這句話不僅是古語,更是 timeless 的生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