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輪最著名的故事與佛陀悉達多·喬達摩(Siddhartha Gautama)的生平密切相關。據佛教經典記載,佛陀在菩提樹下成道後,最初猶豫是否傳授教義,因為他認為世人難以理解。但在梵天(Brahma)的勸請下,佛陀決定傳法。他前往鹿野苑(Sarnath,位於現今印度北方邦),向五位昔日同修傳授了第一次說法,即「四聖諦」(苦諦、集諦、滅諦、道諦)。這次說法被稱為「初轉法輪」(First Turning of the Wheel of Dharma),象徵教義如輪子般開始滾動,傳播到世界各地。鹿野苑因此成為佛教聖地,故事中還提到鹿群聚集聆聽,象徵佛陀的教導不僅針對人類,還涵蓋所有眾生。
在佛教歷史上,法輪的象徵進一步發展。大乘佛教(Mahayana)認為佛陀轉法輪共有三次:第一次在鹿野苑,講述四聖諦,為小乘佛教(Hinayana)的基礎;第二次在靈鷲山(Vulture Peak),講述「般若波羅蜜多」(Perfection of Wisdom),強調空性(Sunyata);第三次則講述佛性(Buddha Nature),強調所有眾生皆有成佛潛力。這三次轉法輪代表教義的逐步深化,從個人解脫到普度眾生。
歷史上,摩揭陀帝國的阿育王(Ashoka the Great,約前304–232年)大力推廣佛教,他在帝國各地豎立石柱,柱頂常雕刻法輪(稱為阿育王輪,Ashoka Chakra),以24輻條象徵12因緣及其逆轉,宣揚佛教道德與非暴力。這些石柱至今仍有遺存,阿育王輪也成為印度國旗的中心圖案,象徵佛教對印度文化的深遠影響。
- **教學與傳法儀式**:僧侶在講經或傳授戒律時,常引用「轉法輪」的比喻,象徵教義如輪子般滾動,適應不同文化與眾生需求。在卡當派(Kadampa)傳統中,每年有「轉法輪日」(Turning the Wheel of Dharma Day),信徒聚集寺廟,誦經、冥想,慶祝佛陀的第一次說法。這類儀式強調教義的全球傳播,從印度到西藏,再到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