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質 : Polyresin . 合成樹酯 .
尺寸 : 大約9cm
敘述 :
多瑪(藏語:གཏོར་མ།,威利轉寫:gtor ma)是藏傳佛教中的重要供養物,通常由糌粑(青稞麵粉)與酥油製成,並染成不同顏色,以供養佛、菩薩、本尊或施食給鬼神。
**由來**
多瑪的起源可追溯至印度佛教的供奉糕點,梵語中稱為「bali」或「balingha」,最初是餅狀的供品,後來在藏傳佛教中演變為錐形。此外,藏傳佛教受到苯教影響,早期苯教有殺牲祭祀的儀式,佛教傳入西藏後,為避免殺生,改以糌粑與酥油製作供品,並染成紅色,以象徵供養。
**使用方式**
多瑪在法會儀式中扮演重要角色,通常在儀式結束時拋撒,以象徵供養諸佛菩薩及布施眾生。不同的法門與傳承對多瑪的形狀與顏色有不同規範:
- **白色多瑪(噶朵)**:供養溫和神靈,如度母、文殊菩薩等。
- **紅色多瑪(瑪朵)**:供養忿怒本尊或護法神,並加入內供甘露。
- **形狀變化**:圓形象徵息災,方形象徵增長,半圓形象徵懷愛,三角形象徵降伏。
此外,某些"多瑪"還會裝飾酥油花,並進行開光與裝藏,使其成為修行者供養的所依物,如同本尊的象徵。
現行的"多瑪 ". 在個人供養膜拜時 . 幾乎都採用替代材質來替換原本的食材供養.
而一般的大型道觀 . 寺廟 . 於大型法會 . 祈福現場 . 依然可以看到一些以傳統工法製作的"多瑪".以代表更虔誠的心意與無上的殊勝表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