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質 : 織布 . 印染 . 燙金. 咒文
尺寸 : 120 x 210 公分
敘述 :
桑給契吉密續(藏語:gsang ba'i rgyud,意為「秘密續」或「秘密密續」,Sanskrit: Guhyasamāja Tantra)、聖教一子續(藏語:bka' 'gyur,意為「佛語經典」,指藏傳佛教《甘珠爾》中的經典之一)以及陀羅尼蓋被(藏語:gzungs,Sanskrit: dhāraṇī,意為「總持」或「咒語」)在藏傳佛教中具有重要的影響與地位,尤其在密宗修行中扮演關鍵角色。以下將分別從影響、地位、使用方式及其由來進行敘述,並結合歷史與教義背景進行分析。
一、桑給契吉密續(秘密集會續)在藏傳佛教中的影響與地位
**1. 影響與地位:**
桑給契吉密續(秘密集會續)是藏傳佛教無上瑜伽續部(Anuttarayoga Tantra)中的核心經典之一,被視為密宗修行的基礎與精髓。它屬於「父續」(藏語:pha rgyud),強調智慧與方便(慈悲)的結合,旨在通過儀軌、觀想與咒語實修,幫助修行者證悟空性與佛性。
- **教義核心**:桑給契吉密續以「清淨觀」為核心,教導修行者觀想自身為本尊(如金剛薩埵或秘密集會本尊),通過五智(如來智、平等智等)與五方佛的修持,實現身、語、意的淨化。它強調「三密」(身密、口密、意密)的修行,與藏傳佛教格魯派、薩迦派等教派的密宗實修密切相關。
- **歷史影響**:桑給契吉密續在8世紀由蓮華生大士(Padmasambhava)與寂護大師(Śāntarakṣita)引入西藏,奠定了藏傳佛教密宗的基礎。後來,宗喀巴大師(Tsongkhapa)在創立格魯派時,將桑給契吉密續作為重要修持法門之一,尤其在格魯派的「密集金剛」修法中得到廣泛應用。
- **教派傳承**:在寧瑪派、薩迦派、噶舉派等藏傳佛教教派中,桑給契吉密續均有不同程度的傳承與實修,尤其在無上瑜伽續的修持中占據核心地位。它的教義影響了藏傳佛教的儀軌設計、曼陀羅製作以及本尊觀想等實踐。
**2. 使用方式:**
- **儀軌與觀想**:修行者通過桑給契吉密續的儀軌,進行本尊觀想(如秘密集會本尊),結合曼陀羅(Mandala)與咒語誦持,進入三摩地(禪定)。例如,密集金剛(Vajradhātu)的修持涉及觀想五方佛與其眷屬,淨化五蘊(色、受、想、行、識)為五智。
- **灌頂(Initiation)**:修持桑給契吉密續需接受上師的灌頂,以獲得修法的加持與許可。灌頂儀式通常包括四級灌頂(瓶灌、密灌、智慧灌、詞灌),引導修行者逐步進入密續的修持。
- **實修應用**:在寺院中,桑給契吉密續的修持常與閉關、火供(Homa)等儀式結合,旨在消除業障、增長智慧。格魯派的拉薩大祈願法會(Monlam Festival)中,部分儀軌也源自桑給契吉密續的教法。
**3. 由來:**
- 桑給契吉密續源於印度晚期密教,約在7-8世紀形成,傳承自那爛陀寺(Nālandā)等佛教學術中心。 據藏傳佛教傳統記載,該密續由釋迦牟尼佛於菩提迦耶(Bodh Gaya)傳授給金剛手菩薩(Vajrapāṇi),後由印度密教大師如龍樹(Nāgārjuna)、無著(Asaṅga)等人整理與弘揚。
- 在8世紀,蓮華生大士將此密續傳入西藏,與吐蕃贊普赤松德贊(Trisong Detsen)的支持密切相關。桑給契吉密續的藏文翻譯由吞彌·桑布扎(Thonmi Sambhota)等人完成,成為《甘珠爾》中的重要經典。
二、聖教一子續在藏傳佛教中的影響與地位
**1. 影響與地位:**
聖教一子續(藏語:bka' 'gyur,意為「佛語經典」)是藏傳佛教《甘珠爾》(Kanjur)的一部分,收錄了佛陀的教法,包括顯教經典與密教續部。作為藏傳佛教的經藏核心,聖教一子續在藏傳佛教的學術、修行與文化中具有無可替代的地位。
- **經藏核心**:聖教一子續涵蓋了顯教的般若波羅蜜多經、大乘經典以及密教的各類續部(如桑給契吉密續、時輪金剛續等)。它與《丹珠爾》(Tanjur,論藏)共同構成藏傳佛教的經典寶庫,保存了自釋迦牟尼佛以來兩千多年的佛教教義與哲學。
- **學術影響**:聖教一子續的藏文翻譯以其精確性著稱,能還原梵文原典,是研究印度佛教與藏傳佛教的重要文獻。國學大師章炳麟曾評價藏傳佛教的學術傳統「既有文明之學,不受他熏」,凸顯其獨立性。
- **教派共尊**:無論是寧瑪派、薩迦派、噶舉派還是格魯派,所有藏傳佛教教派均以聖教一子續為修學基礎。特別是在格魯派的寺院教育中,聖教一子續是僧人研習佛法的核心文本。
**2. 使用方式:**
- **誦讀與研習**:聖教一子續常被寺院僧人誦讀與抄寫,用於日常功課或法會儀式。學僧通過背誦與講解經文,深入理解佛法義理。
- **修持參考**:密宗修行者依據聖教一子續中的密續部分(如桑給契吉密續),進行觀想、持咒與儀軌實修。例如,時輪金剛(Kālacakra)的修持即依據聖教一子續中的相關經典。
- **文化保存**:聖教一子續的抄寫與印刷是藏傳佛教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德格印經院的《甘珠爾》印刷,體現了藏傳佛教對經典的崇敬。
**3. 由來:**
- 聖教一子續的編纂始於8世紀吐蕃時期,由吞彌·桑布扎等人從梵文翻譯佛經開始。 9世紀朗達瑪滅佛後,部分經典散失,後由仁欽桑波(Rinchen Zangpo)等譯師重新整理與翻譯,形成後弘期的《甘珠爾》經典。
聖教一子續的內容不僅來自印度佛教,還吸收了西藏本土苯教(Bon)的部分文化元素,形成印藏合璧的特色。聖嚴法師認為,藏傳佛教的發展是印度晚期密教與西藏本土宗教的融合。
三、陀羅尼蓋被在藏傳佛教中的影響與地位
**1. 影響與地位:**
陀羅尼蓋被(藏語:gzungs,Sanskrit: dhāraṇī)在藏傳佛教中被視為「總持」或「咒語」,是密宗修行的重要工具。陀羅尼意為「持善不失,持惡不生」,以簡短的詞句含攝廣泛的佛法義理。
C)
- **修行核心**:陀羅尼在藏傳佛教密宗中被廣泛應用,特別是在寧瑪派與格魯派的修持中。通過誦持陀羅尼,修行者能淨化業障、增長福慧,並與本尊的加持力相應。例如,藥師佛陀羅尼(藥師灌頂真言)被用於治病與祈福。
- **文化影響**:陀羅尼常被刻於經幡、經輪或佛塔內,作為加持物廣泛流傳於藏區。藏傳佛教的信眾相信,誦持或接觸陀羅尼可獲得靈驗的護佑,影響了藏區的宗教與世俗生活。
- **教派應用**:不同教派對陀羅尼的使用各有側重。例如,寧瑪派強調伏藏(Terma)中發現的陀羅尼,視其為蓮華生大士的秘密傳承;格魯派則將陀羅尼融入日常功課與灌頂儀式。
**2. 使用方式:**
- **誦持與儀軌**:陀羅尼通常在法會、閉關或日常修行中誦持。例如,藥師佛陀羅尼被用於祈求健康與長壽,誦持時需配合觀想藥師佛的琉璃光。
- **加持物**:陀羅尼被寫入經幡、經輪或佛塔內,隨風轉動或供奉,以散播佛法的加持力。例如,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作為最著名的陀羅尼,廣泛出現在藏區的經幡與轉經輪上。
- **灌頂與修法**:某些陀羅尼需通過上師灌頂後方可修持,如桑給契吉密續中的特定咒語,需在密集金剛或時輪金剛的灌頂儀式中傳授。
**3. 由來:**
- 陀羅尼源於印度佛教的密教傳統,約在4-5世紀開始流行,後隨密教傳入西藏。 藏傳佛教的陀羅尼多從梵文翻譯而來,部分由蓮華生大士等傳入,融入寧瑪派的伏藏傳統。
- 在吐蕃時期,陀羅尼的翻譯與實修由寂護大師與蓮華生大士推廣,特別是在桑耶寺的建立與七覺士的出家儀式中,陀羅尼被用於加持與護法。 後弘期時,仁欽桑波等譯師進一步整理與傳播陀羅尼經典。
四、總結與比較
- **影響與地位比較**:
- 桑給契吉密續是無上瑜伽續的核心,影響藏傳佛教密宗的修行與儀軌,特別在格魯派與薩迦派中地位顯著。
- 聖教一子續作為《甘珠爾》的核心,影響藏傳佛教的學術與文化,是所有教派的經典基礎。
- 陀羅尼蓋被則是密宗修行的實用工具,影響遍及宗教儀式與民間信仰,與藏區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
- **使用方式比較**:
- 桑給契吉密續強調本尊觀想與灌頂,屬於高階密宗修持。
- 聖教一子續主要用於誦讀、研習與文化傳承。
- 陀羅尼蓋被則靈活應用於誦持、加持物與法會,普及性更強。
- **由來共性**:
三者均源於印度佛教,經由吐蕃時期的翻譯與傳承融入藏傳佛教,並在朗達瑪滅佛後的後弘期得到復興與發展。蓮華生大士、寂護大師與仁欽桑波等人在這一過程中扮演了關鍵角色。
五、補充說明
由於「桑給契吉密續」、「聖教一子續」與「陀羅尼蓋被」在藏傳佛教中的具體內容與應用極為深奧,建議深入研究時參考《甘珠爾》、《丹珠爾》原文或相關教派的上師指導。此外,若需更具體的儀軌或咒語內容,可參考藏傳佛教寺院的實修手冊或請教具德上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