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發專區 Wholesale at Zambala
關於臧巴拉 臧巴拉產品 購物FAQ 行事曆 連絡我們
twitter Plurk Plurk
Sign in /
購物車:
購物車清單
象寶~(特價)
象寶~(特價)
象寶
產品編號:0074

零售價格 NT 2500
批發價格 NT XXXX
《觀看批發價請先 (申請) 成為批發商》
無庫存
顧客記得來電詢問有無庫存!!
02-21001919
產品內容介紹

材質:樹脂 . 彩繪 . 立牌 ( 七政寶之象寶 )

尺寸:約12 X 15  cm

描述:

七政寶之象寶在佛教中的概述

 

在佛教傳統中,「七政寶」(也稱「輪王七寶」或「轉輪聖王七寶」)是轉輪聖王(Cakravartin)統治世界的象徵性寶物,代表理想的世間統治者以正法治理天下,帶來和平與繁榮。這七寶包括:輪寶(金輪寶)、象寶、白馬寶(或紺馬寶)、神珠寶(或摩尼寶)、玉女寶、居士寶(或藏臣寶)、主兵寶(或將軍寶)。其中,「象寶」(梵文:hasti-ratna)是第二寶,通常被描述為一頭純白色的神象,具有六牙(或稱六牙白象),象徵力量、耐力、智慧和負重能力。它不僅是轉輪聖王的坐騎和助手,還代表王者統治的穩定與權威。

 

象寶在佛教儀式中的角色

 

象寶在佛教儀式中主要扮演象徵性和供養性的角色,尤其在藏傳佛教( Vajrayāna )中更為突出。它並非直接用於特定儀軌的實際操作(如敲擊或焚燒),而是作為「七政寶」整體的一部分,融入供奉和獻供的儀式中,用來表達虔誠、祈願和平與智慧的降臨。具體來說:

 

- **供品與獻供的象徵**:在藏傳佛教的寺院經堂或佛壇前,常見七政寶的圖案、雕像或小型模型作為獻供之物。象寶在此被視為供養給佛、法、僧的珍寶,代表轉輪聖王的世間權力轉化為精神供養。信徒透過供奉七寶(包括象寶),祈求世間安樂、國泰民安,以及個人內心的穩定與力量。這種供奉常見於每日獻供、上師獻瑞或大型法會中,例如在壇城(mandala)布置或獻曼達(mandala offering)時,象寶象徵「負重前行」的德行,提醒修行者承擔責任、克服障礙。

 

- **儀式中的視覺與象徵元素**:在一些佛教儀式如灌頂(empowerment)或祈福法會中,象寶的形象可能出現在壁畫、唐卡(thangka)或法器上,作為視覺輔助,強化轉輪聖王理想統治的教義。象寶的白色象徵純淨,六牙則代表六度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幫助參與者冥想佛教的六種完善之道。在藏傳佛教的「八吉祥」(Aṣṭamaṅgala)或七寶供養中,象寶常與輪寶等並列,用來裝飾壇場,營造莊嚴氛圍,象徵世間寶物皆可轉為出世間的供養。

 

- **轉化世間權力的精神意義**:象寶的角色也延伸到教育層面。在儀式講經或故事講述中,僧侶可能引用象寶來比喻修行者的心志:如象的強大力量象徵忍耐與堅韌,幫助信徒在日常修行中應用。雖然不是所有佛教宗派都強調七寶供奉(如漢傳佛教較少見),但在整體佛教儀式中,它強化了「轉輪聖王」作為佛陀世間化身的理念,提醒人們世間權力應服務於正法,而非貪欲。

 

總體而言,象寶在儀式中的角色是輔助性的,強調象徵而非實用,目的是透過視覺和冥想元素,連接世間與出世間的智慧。

 

象寶的由來

 

象寶的由來源自佛教經典,特別是早期的小乘和大乘經文。它是轉輪聖王傳說的一部分,轉輪聖王被視為佛陀在世間的對應——佛陀統治法界,而轉輪聖王統治世間。根據經典記載,當一位具足功德的轉輪聖王出生於世時,七寶會自然「現世」(自動出現),無需人工製造,這象徵天命與正法的加持。

 

- **經典依據**:最早記載見於《長阿含經》(Dīgha Nikāya)的「轉輪聖王修行經」,其中描述轉輪聖王出現時,七寶隨之現世,包括「白象寶」。在《大寶積經》(Mahāratnakūṭa Sūtra)卷十四中,更詳細說明:「轉輪聖王生種姓家,七寶則現。何謂為七?……二曰白象,有六牙。」這白象被描述為神聖的動物,能負重擔,具備超自然能力,如飛行或穿越障礙。

 

- **文化與歷史由來**:這一概念可能源自古印度神話和婆羅門教傳統,象在印度文化中本就象徵王權(如印度教中的象頭神Ganesha)。佛教吸收並轉化了這一意象,將其融入轉輪聖王的框架中,強調無暴力統治(以正法而非武力)。在藏傳佛教中,七寶的供奉傳統進一步發展,成為日常修行的一部分,反映了佛教從印度向西藏傳播的適應與融合。

 

象寶的故事

 

佛教經典中關於象寶的故事多嵌入轉輪聖王的傳說中,強調其神異與輔助統治的功能。以下是主要敘述:

 

- **轉輪聖王出現的故事**:根據《長阿含經》和《涅槃經》(Mahāparinirvāṇa Sūtra),當轉輪聖王出生於高貴種姓時,天空會降下金輪寶(輪寶),隨後白象寶現身。這頭白象身高如山,皮膚純白無瑕,有六牙(象徵六種神力),能負載王者穿越山河、征服四方,而不需殺戮。象寶會自動臣服於王,成為其坐騎,幫助王巡遊四洲(南贍部洲等),宣揚正法。故事中,象寶的出現標誌王者的合法性:如果王不具德行,寶物不會現世。

 

- **象寶的具體神異**:在《大寶積經》中,象寶被描述為「具力可負重擔」,能載王越過海洋或高山,象徵克服世間障礙。有一則相關故事描述轉輪聖王(如過去的某位聖王)騎乘象寶,巡視天下,遇見不義之國時,象寶會發出吼聲,震懾敵人自動歸順,而非戰鬥。這反映佛教的非暴力理念:象寶的力量用於保護正法,而非征服。

 

- **與佛陀的連結**:在一些經文中,佛陀本人被比喻為轉輪聖王,因為釋迦牟尼出生時也有類似瑞相(如白象入胎的夢境)。據《中台世界》佛典故事,轉輪聖王擁有七寶,包括象寶,生活無憂,但最終透過修行解脫,象徵世間寶物終究是暫時的,唯有佛法永恆。這故事用來教導信徒:象寶雖神聖,但修行者應超越世間執著。

 

這些故事不僅是神話,還蘊含道德教誨,強調德行、正法與智慧的重要性。在現代佛教實踐中,象寶的故事常被用於講經,啟發信徒在日常生活中培養象一般的堅韌與純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