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質 : 銅製 . (骨董件)
尺寸 : 28cm 大約尺寸
敘述 :
阿彌陀佛(梵語:Amitābha,音譯「阿彌陀」;另稱 Amitāyus,意為「無量光」與「無量壽」)是大乘佛教中最重要、信仰最廣泛的佛之一,尤其在東亞漢傳佛教(中國、台灣、日本、韓國、越南)幾乎等同於「佛教」的代名詞。以下完整敘述他的故事由來、經典根據,以及在佛教文化上的深遠影響。
一、阿彌陀佛的故事由來(本生傳說)
阿彌陀佛的起源記載於三部主要淨土經典:
1. 《無量壽經》(又稱《大阿彌陀經》)
2. 《觀無量壽佛經》(簡稱《觀經》)
3. 《阿彌陀經》(簡稱《小經》)
根據經典,在無量劫以前,有一位國王名「世饒王」,聽聞「大目如來」(或稱「自在王佛」)說法後,發心出家,法名「法藏比丘」。
法藏比丘在自在王佛前發下「四十八大願」,核心內容是:
- 若我成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第十八願,這就是著名的「十念必生」願)。
- 我的佛土要「無有眾苦,但受諸樂」,名為「極樂世界」(西方淨土)。
- 我要擁有「無量光」照遍十方、「無量壽」永不滅度,讓眾生離苦得樂。
法藏比丘經過「五大劫」思惟攝取三千大千世界諸佛淨土的莊嚴,選出最勝妙土,再經過「十劫」精進修行,終於成就佛果,名為「阿彌陀佛」。從此西方極樂世界成立,任何眾生只要「念佛名號」,臨終時阿彌陀佛與觀音、大勢至聖眾就會現前接引,往生極樂淨土,永不退轉,直至成佛。
這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為我們介紹另一位佛——阿彌陀佛」的特殊因緣。
二、阿彌陀佛在佛教史上的傳播
- **印度時期(1-5世紀)**
最早的阿彌陀佛信仰可追溯到貴霜王朝(1-3世紀)的犍陀羅藝術,已有「阿彌陀佛」造像。龍樹菩薩(2世紀)在《十住毗婆沙論》提出「易行道」:難行道的自力修行太難,念阿彌陀佛名號是「易行道」,凡夫也能往生。
- **中國淨土宗的建立(4-7世紀)**
- 東晉 慧遠大師(334-416)在廬山建立「白蓮社」,與123人念佛求生淨土,開中國淨土宗之先河。
- 唐代 善導大師(613-681)被尊為「淨土宗二祖」,著《觀經四帖疏》,強調「專念阿彌陀佛名號」,提出「念佛決定往生」,奠定「口稱念佛」主流。
- 後世中國淨土宗祖師:永明延壽(宋)、蓮池祩宏(明)、印光大師(近代),皆以念佛為宗。
- **日本淨土宗與淨土真宗(12-13世紀)**
- 法然上人(1175-1212)創淨土宗,主張「專修念佛」,只念「南無阿彌陀佛」即可。
- 親鸞聖人(1173-1263)創淨土真宗,提出「他力本願」:一切全靠阿彌陀佛第十八大願之力,即使造惡者也蒙救度,成為日本最大佛教宗派。
三、在佛教文化上的深遠影響
1. **最平民化的佛教信仰**
阿彌陀佛把「成佛」門檻降到最低:不需坐禪、不需持戒、不需讀經,只要「信、願、行」(信受彌陀救度、發願往生、念佛名號)即可。讓販夫走卒、文盲婦孺都能修行,真正做到「佛法在民間」。
2. **「念佛」成為東亞佛教代名詞**
- 台灣:幾乎每場法會、每場葬禮都聽到「南無阿彌陀佛」。
- 日本:行住坐臥都在念「南無阿彌陀佛」(念佛宗)或「南無大師遍照金剛」(天台宗)。
- 韓國:蓮社念佛、晚上打鼓念佛。
- 越南:家家戶戶供阿彌陀佛像。
3. **藝術與文化**
- 敦煌莫高窟 217 窟、254 窟的西方淨土變是世界藝術瑰寶。
- 日本平等院鳳凰堂(1053年)就是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再現。
- 台灣佛光山、慈濟功德會、高雄佛光山大佛,都是阿彌陀佛信仰的現代呈現。
4. **臨終關懷與殯葬文化**
- 「念佛往生」成為東亞佛教徒最普遍的死亡觀。
- 台灣的「助念團」24小時為臨終者念佛,源自《觀經》「臨終接引」。
- 日本淨土真宗葬禮幾乎100%念「南無阿彌陀佛」。
5. **現代影響**
- 印光大師說:「哪怕殺人放火,臨終十念亦得往生。」這句話震驚傳統佛教倫理,卻也展現阿彌陀佛「無緣大慈」的救度力。
- 當代台灣三大系統(中台、佛光山、法鼓)雖各有專修,但都把念佛作為基礎法門。
簡單總結(一句話版)
阿彌陀佛是「無量劫前法藏比丘發四十八大願所成的救度之佛」,以「念佛名號必往生極樂」的最平易法門,成為東亞兩千年來最多人信仰的佛陀,影響從廟堂藝術到民間喪禮,無遠弗屆。
南無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