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批發商: |
|
/ |
|
|
|
|
|
|
|
|
| 記住若有些事物你無法獲得,是一種很棒的幸運!
-達賴喇嘛 |
|
|
|
|
|
|
|
|
|
|
|
|
|
|
|
|
|
|
 |
|
顧客記得來電詢問有無庫存!! 02-21001919 |
|
|
|
|
|
|
材質 : 青銅質 . 鑄模 . 手工製造 . 骨董物件
尺寸 : 大約高度 27 cm ( 中型佛像 )
敘述 :
文殊菩薩(藏語:འཇམ་དཔལ་དབྱངས་,Jampelyang),又稱文殊師利菩薩或妙吉祥菩薩,在藏傳佛教中被尊為智慧的化身,代表般若波羅蜜多(Prajñāpāramitā),即超越智慧。他是藏傳佛教中最重要的菩薩之一,位居菩薩之首,被稱為「法王子」,協助釋迦牟尼佛普度眾生。文殊菩薩不僅象徵智慧、知識和辯才,還被視為冥想本尊(yidam),幫助修行者斬斷無明、煩惱和二元對立,從而獲得覺悟。在藏傳佛教的密宗傳統中,他與觀音菩薩(Avalokiteśvara)和金剛手菩薩(Vajrapāṇi)組成三尊菩薩的三族尊主,共同守護佛法。特別在格魯派(黃教)中,文殊菩薩的憤怒化身如閻魔敵(Yamāntaka,大威德金剛)極為流行,用來降伏死亡和障礙。
文殊菩薩在藏傳佛教中扮演多重角色:
- **智慧的守護者和啟發者**:他被認為是所有過去、現在和未來諸佛的「母親」,因為他的智慧引導眾生走向成佛之道。修行者透過文殊菩薩的加持,能提升辯論技巧、記憶力、寫作能力和文學造詣,尤其適合學者和辯經僧侶。
- **化身與轉世**:文殊菩薩有無數化身,在藏傳傳統中,一些高僧大德被視為其轉世,例如薩迦派的祖師或某些活佛系統。他也以不同形式顯現,如紅黃文殊(平和形式,強調智慧)、黑文殊(憤怒形式,斬斷障礙)、白文殊(持如意手印,賜予願望)和四臂文殊(多臂象徵多面向智慧)。
- **密宗實踐的核心**:在金剛乘(Vajrayana)中,文殊菩薩是重要的本尊,相關經典如《文殊根本續》(Mañjuśrīmūlakalpa)和《文殊師利名誦》(Mañjuśrīnāmasamgīti)被廣泛修持。他的伴侶有時被視為 Saraswati(辯才天女),強調智慧與語言的連結。
- **文化與社會影響**:在西藏和尼泊爾等地區,文殊菩薩被奉為守護神,寺廟中常見其像。修行者相信,透過文殊菩薩的修法,能克服愚昧,達成覺醒。
圖像學與象徵
在藏傳佛教的唐卡和造像中,文殊菩薩通常被描繪為永遠青春的菩薩形象,頂結五髻或戴五佛冠,象徵佛的五智。他的標準形象包括:
- 右手持火焰智慧劍(khadga),象徵斬斷無明和二元妄想。
- 左手持蓮花,上置般若經典(Prajñāpāramitā sūtra),代表超越智慧。
- 常騎藍色獅子(simha),象徵智慧的勇猛與馴服心靈。
其他形式包括:
- **六臂文殊**:三頭六臂,持劍、經典、弓箭、花朵等,幫助眾生從六道輪迴中解脫。
- **千臂千缽千釋迦文殊**:千手各持缽,每缽中有一尊釋迦牟尼佛,象徵無量佛陀透過般若教化眾生。
- **憤怒形式**:如黑文殊或閻魔敵,呈現兇猛相,專門摧毀死亡和業障。
文殊菩薩的神話故事
文殊菩薩的神話故事多源自大乘經典和藏傳傳說,強調他的智慧如何化現、教化和創造。以下是幾個主要故事的詳細敘述:
1. **誕生與吉祥瑞兆**:
根據經典記載,文殊菩薩於古印度舍衛國(Sravasti)誕生,為方便教化眾生而化現菩薩身。誕生時出現十種吉祥瑞兆:房間充滿光明、庭院湧現甘露、地底湧出七寶、神靈開啟寶藏、雞生鳳子、豬生龍豚、馬產麒麟、牛生白澤、倉庫變成金穀、象生六牙象。這些瑞兆象徵他的「妙吉祥」之名,預示他將帶來無量智慧和福祉。此故事強調文殊菩薩的出生即是智慧的顯現,激勵眾生追求覺悟。
2. **斬斷無明與教化弟子**:
文殊菩薩被稱為「諸佛之師」或「佛母」,因為他曾為七佛之師,指導無數弟子成佛。例如,在《華嚴經》中,他啟發善財童子(Sudhana)向南方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學習菩薩道。另一著名故事是教化八歲龍女:在《妙法蓮華經》中,文殊菩薩向舍利弗解釋龍女如何透過智慧瞬間成佛,打破性別和年齡的偏見,證明智慧超越一切障礙。此外,他領導阿難尊者在鐵圍山結集大乘經藏,確保佛法傳承。
3. **尼泊爾谷地的創造傳說**:
一個與藏傳佛教密切相關的傳說發生在尼泊爾加德滿都谷地(Kathmandu Valley)。據說谷地原本是一片大湖,充滿水患和毒蛇。文殊菩薩從中國五臺山(Wutai Shan,他的駐錫地)前來,用智慧之劍斬開山脈(Chobhar Gorge),排水形成谷地,讓土地適合居住。他率領弟子移山填沼,建造城市,迎接釋迦牟尼佛降臨。此故事象徵文殊菩薩的智慧如何轉化混亂為秩序,創造適合修行和文明的環境。在藏傳和尼泊爾佛教中,這被視為文殊菩薩的慈悲化現,至今谷地內有許多奉獻給他的寺廟,如Swayambhunath(猴廟),據說是文殊菩薩的聖地。
4. **過去與未來成佛**:
文殊菩薩本為古佛,曾在無量劫前成佛,為「大身如來」(平等世界)、「龍種上如來」(空寂世界),現為「歡喜藏摩尼寶積如來」。未來,他將在無垢世界成佛,號「普現如來」。這些故事強調文殊菩薩的永恆存在和無盡慈悲,為眾生示現菩薩道而非立即入涅槃。
這些故事不僅突顯文殊菩薩的智慧力量,還鼓勵修行者透過修持他的咒語(如「嗡 阿 惹 巴 札 那 諦」,oṃ a ra pa ca na dhīḥ)來獲得加持。總體而言,文殊菩薩在藏傳佛教中是智慧的燈塔,透過神話傳達覺醒的深刻教義。
|
|
|
 |
|
|
|
|
|
|
|
|
|
|
|
|
|
|
|
|
© 2025 Zambal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No part of this site may be reproduced without our written Permission.
服務信箱:ZambalaLLC@gmail.com
電話:02-2100-1919
傳真:02-2523-1515
地址:台北市民生東路二段104號
Unless stated otherwise in content's license. Design B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