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發專區 Wholesale at Zambala
關於臧巴拉 臧巴拉產品 購物FAQ 行事曆 連絡我們
twitter Plurk Plurk
Sign in /
購物車:
購物車清單
喇嘛 法帽 ( 格魯派 黃教 御用 )
喇嘛 法帽 ( 格魯派 黃教 御用 )
產品編號:1593

零售價格 NT 8000
批發價格 NT XXXX
《觀看批發價請先 (申請) 成為批發商》
購物數量
顧客記得來電詢問有無庫存!!
02-21001919
產品內容介紹

材質 : 絨布料 . 印染 . 刺繡 ( 格魯派 黃教 御用法帽 )

尺寸 : 50 X 30    cm  ( One Size )

敘述 :

喇嘛法帽在藏傳佛教中的概述

 

喇嘛法帽(藏語稱「格夏」或「更夏」),是藏傳佛教僧人(喇嘛)在宗教活動中佩戴的頭飾,主要用於遮陽、保暖,並作為身份與教派象徵。它源自古印度佛教傳統,傳入西藏後融合本土苯教元素,演變成多樣樣式,如黃帽、紅帽、黑帽等。法帽不僅是實用物品,更是體現修行成就、戒律嚴守與宗教權威的象徵,在藏傳佛教的寧瑪派、薩迦派、噶舉派與格魯派中,各有獨特設計與意義。

 

在佛教儀式中的角色

 

在藏傳佛教儀式中,喇嘛法帽扮演著關鍵的象徵與功能角色,主要體現為身份標誌、儀式莊嚴與精神傳遞三方面:

 

1. **身份與階層標誌**:法帽用以確認僧人的地位、教派歸屬與法力強弱。例如,格魯派(黃帽系)僧人戴黃色班智達帽,象徵嚴守戒律與中觀正見;寧瑪派(紅帽系)高階喇嘛戴蓮花帽,代表密法修行的圓滿次第與佛三身(法身、報身、化身)。在法會中,觀眾透過帽子的顏色、形狀與裝飾(如穗子數量)辨識喇嘛的職位,如堪布(學者)、上師或鐵棒喇嘛(護法),從而尊奉其權威。

 

2. **儀式莊嚴與神聖氛圍**:法帽是隆重法會(如灌頂、辯經或祈福儀式)不可或缺的元素,能增強儀式的威儀與神聖感。例如,噶舉派(白帽系)在重大儀式中佩戴扇形帽(如卓瑪帽,冠纓緊密相連,象徵賢劫千佛),形如孔雀開屏,象徵空行母的加持與慈悲智慧;薩迦派則戴紅黑白三色「花教帽」,代表經文妙果與教派多元傳承。尖頂設計象徵智慧高峰,兩側長垂邊代表二諦(世俗諦與勝義諦),幫助僧人維持端莊姿態,引導信眾進入禪定狀態。

 

3. **精神傳遞與象徵功能**:法帽不僅是外在裝飾,還傳遞宗教血脈與教義。例如,黑帽(噶瑪巴專屬)由空行母髮辮製成,象徵密宗教法與女性本尊的護持;在辯經或傳法儀式中,法帽的顏色(如黃色增益、紅色懷愛)能激發特定心法,幫助參與者憶念佛法僧三寶,強化集體修行能量。 總體而言,法帽在儀式中橋接人與佛界,強化僧團紀律與信眾虔誠。

 

故事由來

 

喇嘛法帽的由來融合歷史事蹟、神話傳說與文化交融,源於古印度佛教傳入西藏的過程,約可追溯至8-11世紀。主要故事包括以下幾個經典敘事:

 

1. **喇欽贈帽給魯梅的起源神話(約978年)**:這是藏地法帽最著名的起源故事。後弘期藏地佛教祖師喇欽·貢巴繞賽(生卒年有爭議,約832-915或953-1035)在弟子魯梅·崔成西繞(ཀླུ་མེས་ཚུལ་ཁྲིམས་ཤེ་རབ་)即將離開求法歸返時,贈予他一頂「去帽耳的帽子」(部分文獻描述為塗滿黃土的苯教白帽,尖頂白帽,དཀར་མོ་རྩེ་རྒྱལ་)。喇欽叮囑:「只要帶著它,你就能想起我。」此帽象徵師徒血脈傳承,成為後世各派法帽興起的基礎,強調帽子作為宗教記憶與加持的載體。部分學者認為,此傳統可能源自更早的推巴·益西堅贊(佛苯雙修大師),反映佛苯交融的複雜性。

 

2. **阿底峽傳入班智達帽與本土碰撞(11世紀)**:南亞佛教大師阿底峽(982-1055)傳入西藏時,其核心弟子仲敦巴(1004-1064)率眾迎接,阿底峽對西藏僧人的本土帽子(苯教白帽)產生困惑與恐懼,眾人為安撫而藏起帽子。此事件標誌外來佛教與本土傳統的融合,阿底峽帶來紅色班智達帽(圓尖頂,長垂邊),後與魯梅的黃土白帽結合,形成格魯派黃色班智達帽。宗喀巴(1357-1419)進一步闡述其象徵:黃色肅清律條、敬仰佛祖,尖頂代表中觀之道。此傳說反映法帽從印度瑜伽士傳統演變至西藏適應高原氣候的過程。

 

3. **噶瑪巴黑帽與空行母神話**:噶舉派黑帽源於空行母(女性本尊)髮辮製成。第八世噶瑪巴在上師瑜伽修行中,被八位空行母圍繞加持,自第五世噶瑪巴起,黑帽分為樸素傳統帽與華麗工藝帽,象徵密法靈性淵源與領袖地位。

 

4. **其他支線傳說**:薩迦派紅黃法帽可溯至薩班(1182-1251),他為本土首戴紅色班智達帽者,象徵南亞學者傳統;熱瓊巴(1085-1161,米拉日巴弟子)的白帽則融合苯教元素(如日月裝飾),代表苦修者身份。這些故事不僅解釋法帽的多樣性,還強調其作為宗教權威與文化融合的媒介。

 

日常中使用的正確方式

 

喇嘛法帽的日常使用需嚴守教派規範、職位階層與戒律原則,強調端莊與實用,避免過度裝飾或世俗化。以下為主要指南:

 

1. **選擇與佩戴原則**:

   - **依教派**:格魯派日常佩黃色班智達帽或扇形帽(佐魯帽,冠纓散開),垂邊可披於背後以示謙遜;寧瑪派選紅色班智達帽或蓮花帽(僅高階者);噶舉派夏季戴白帽,日常用扇形帽(卓瑪帽,冠纓緊密)或小帽(如黑帽);薩迦派用紅黑白花教帽。

   - **依職位**:精通十明(佛學全科)者戴班延帽(垂邊長);精通五明者戴班同帽(垂邊短);普通僧侶戴佐魯帽,執事戴卓瑪帽。

   - **依場合**:日常修行或寺院勞作時選簡樸款式(如小帽),保暖遮陽;避免在非宗教場合佩戴,以維持神聖性。

 

2. **正確步驟與禁忌**:

   - **佩戴步驟**:先淨手,面向佛像默念加持咒(如「嗡嘛呢叭咪吽」),將帽子輕置頭頂,調整垂邊覆耳至肩,確保不歪斜。格魯派黃帽需正戴,象徵戒律端正。

   - **維護與禁忌**:保持清潔,避免觸地或世俗觸碰;穗子(象徵千佛)不可亂拉;女性或在家信眾不可隨意模仿,以免冒犯。氣候寒冷時可加內襯,但不得改變原形。

   - **精神態度**:佩戴時憶念師長加持(如喇欽贈帽故事),視為修行延伸,體現謙卑與專注。

 

透過這些規範,法帽不僅是日常用品,更是持續提醒喇嘛修行本心的工具。若欲深入特定教派,可參考寺院傳統或上師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