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發專區 Wholesale at Zambala
關於臧巴拉 臧巴拉產品 購物FAQ 行事曆 連絡我們
twitter Plurk Plurk
Sign in /
購物車:
購物車清單
八吉祥 六字明咒橫掛布9尺
八吉祥 六字明咒橫掛布9尺
產品編號:3544

零售價格 NT 6800
批發價格 NT XXXX
《觀看批發價請先 (申請) 成為批發商》
購物數量
顧客記得來電詢問有無庫存!!
02-21001919
產品內容介紹

材質 : 布料 . 刺繡 . 橫掛布 . 八吉祥圖案 . 下擺為百褶式

尺寸 : 270 X 46 cm 

敘述 :

在佛教中,佛堂的橫掛布通常指的是「幡」或「經幡」(也稱旛),這是一種以布料製成的懸掛裝飾物,常見於寺廟、佛堂或法會現場。它們多呈長條形或方形,橫向懸掛於牆壁、門楣、柱子或戶外高處,上面印有佛經、咒語、佛像或吉祥圖案。以下將詳細敘述其在佛教儀式中的角色、由來以及相關故事。

 

在佛教儀式中的角色

佛教儀式強調莊嚴與象徵性,橫掛布(幡)扮演著多重角色,主要用來營造神聖氛圍、表達虔誠敬意,並輔助修行與祈願。具體而言:

 

- **莊嚴道場與供養功能**:在佛堂或寺廟中,橫掛布常懸掛於佛像上方或周圍,作為供養佛、菩薩的莊嚴之具。它象徵佛法的勝利與弘揚,增添儀式的肅穆感。例如,在法會、誦經或超度儀式中,幡的懸掛能讓空間更顯莊重,幫助參與者集中精神,進入冥想或祈禱狀態。漢傳佛教的佛堂常見黃色或紅色的橫披布,印有「南無阿彌陀佛」等佛號,而藏傳佛教則偏好五彩經幡,代表五方佛或五行元素(藍、白、紅、綠、黃,分別象徵天空、水、火、風、土)。

 

- **祈福與消災作用**:幡在儀式中被視為傳遞祈願的媒介。信徒相信,風吹動幡時,等同於誦讀上面的經文一次,從而散播正能量、淨化環境、祈求平安吉祥。在藏傳佛教的儀式如轉經或朝聖中,橫掛布常掛於山口或河邊,象徵人與自然的和諧,祈求神靈庇佑,避免災厄。漢傳佛教的法會(如水陸法會)也會使用幡來超度亡靈,象徵引導靈魂往生淨土。

 

- **象徵與教育意義**:幡不僅是裝飾,還承載教育功能。它提醒信徒佛法的普世勝利,鼓勵修行。譬如,在入寺儀式或節慶中,幡的懸掛象徵「法輪常轉」,激勵參與者持守戒律、行善積德。

 

總體上,橫掛布在儀式中融合了視覺、象徵與實踐層面,使抽象的佛理更易親近,強化信徒的信仰體驗。

 

由來與歷史演變

橫掛布的由來可追溯至古印度佛教早期,融合了本土習俗與佛教義理,後隨佛教傳播而演變成不同派系的特色。

 

- **起源於古印度**:佛教創立於公元前6世紀的印度,幡最初源自印度古代的旌旗(梵語:patākā),原為戰爭或慶典中的標誌,象徵勝利與權威。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佛將其融入教義,轉化為象徵「佛法戰勝無明」的供養具。早期佛教經典如《華嚴經》或律藏中提及幡作為莊嚴佛塔或道場的物品,用來供養佛陀。隨著佛教發展,幡開始印上經文,成為傳播教義的工具。

 

- **融入本土文化**:佛教傳入中國後(約公元1世紀),幡受漢文化影響,演變成橫披或布幔形式,常見於寺廟建築。唐宋時期,幡已廣泛用於法會,材質從絲綢到棉布,顏色以黃、紅為主,象徵皇權與吉祥。藏傳佛教(約7世紀傳入西藏)則受本土苯教影響,苯教原有用彩旗祈福的習俗,佛教將其改造為經幡,印上密咒,成為獨特的文化符號。經幡的五色設計源自苯教的自然崇拜,後與佛教五方佛結合。

 

- **歷史演變**:中世紀時,幡在絲綢之路傳播,影響中亞與東南亞佛教。現代,橫掛布仍保留傳統,但材質更耐用(如聚酯纖維),並融入環保理念。無論漢傳或藏傳,幡的由來都體現佛教的包容性,將世俗習俗轉化為修行工具。

 

相關故事與傳說

橫掛布的相關故事多源自民間傳說與佛教典故,強調其神聖與祈福功效。以下是幾個代表性例子:

 

- **印度女子送行傳說**:據一則古印度傳說,早期佛教前,女子習慣在丈夫出征時,從紗麗裙上扯下一塊布掛在家門或樹上,祈求平安歸來。這習俗象徵愛與守護。佛教興起後,此風俗融入教義,布塊演變成印有經文的幡,懸掛於寺廟或戶外,風吹動時視為佛法傳播,保佑眾生。這個故事說明幡從世俗情感轉化為宗教符號的過程。

 

- **苯教與佛教融合的故事**:在西藏傳說中,經幡源自苯教的彩旗崇拜。苯教信徒用旗幟向山神祈福,8世紀時,蓮花生大師將佛教引入西藏,為化解苯教阻力,將旗幟改為印上佛咒的經幡。一則故事描述蓮花生大師在雪山上掛經幡,風吹散咒語,降伏惡靈,讓藏地百姓得福。此後,經幡成為藏傳佛教的標誌,象徵和諧與勝利。

 

- **釋迦牟尼佛的典故**:佛教經典中,有記載佛陀在鹿野苑初轉法輪時,弟子們懸掛幡旗慶賀佛法弘揚。這象徵佛陀戰勝內心魔障,幡成為勝利象徵。另一故事在《本生經》中,描述前世佛陀用布幔供養菩薩,積累功德,最終成道,強調幡的因果意義。

 

這些故事不僅豐富了橫掛布的文化內涵,也讓其在佛教儀式中更具情感共鳴,提醒信徒透過簡單的懸掛行為,累積善業、祈求福祉。

 

總結而言,佛堂的橫掛布不僅是裝飾,更是佛教精神的核心載體,透過其角色、由來與故事,體現了佛教的智慧與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