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發專區 Wholesale at Zambala
關於臧巴拉 臧巴拉產品 購物FAQ 行事曆 連絡我們
twitter Plurk Plurk
Sign in /
購物車:
購物車清單
不丹 手工織品系列
不丹 手工織品系列
產品編號:1860

零售價格 NT 400
批發價格 NT XXX
《觀看批發價請先 (申請) 成為批發商》
購物數量
顧客記得來電詢問有無庫存!!
02-21001919
產品內容介紹

材質 : 不丹 手工織品系列

尺寸 : 側背包 . 手抓包 . 小背包

敘述 :

不丹手工織品(Bhutanese handwoven textiles),又稱「Thagzo」(織造藝術),是源自喜馬拉雅山區的不丹傳統工藝,受周邊文化影響深遠。其起源可追溯至數世紀前,早在佛教傳入不丹(約7世紀)之時,織品已融入日常生活。男裝(如Gho)受西藏影響,女裝(如Kira)和背帶織機(pang tha)則源自東北印度與東南亞,而奢侈織品則來自中國與印度。材料多樣,包括棉、荊麻纖維、羊毛、犛毛與絲綢,各地區依據本地資源發展獨特風格,例如Bumthang地區以羊毛織品「Yathra」聞名,Lhuntse則以精湛織工著稱。最早有記錄的織品是1634年由Zhabdrung Ngawang Namgyal引入的儀式圍巾(kabney),用以區分社會地位。

 

歷史上,不丹織品從家庭自用轉變為藝術與經濟表達,尤其在過去百年更為明顯。織造是「Zorig Chusum」(十三傳統藝術)之一,由15世紀的Pema Lingpa引入,並根植於佛教傳統。王室扮演關鍵角色:Wangchuck王朝的創始人來自Bumthang,但祖籍Lhuntse;19世紀中葉,Jigme Namgyal在Wangducholing宮殿周圍建織機房,容納30-40名織工。1930年代,王室婦女引入西藏的水平織機(thritha),提升生產效率。現代,女王母親Ashi Sangay Choden Wangchuck復興此工藝,建立不丹紡織博物館(2001年)和皇家紡織學院(RTAB),將織品推向全球舞台。如今,織品不僅用於服裝,還延伸至儀式、貿易與稅收,象徵社會連結與文化遺產。

 

不丹手工織品的故事與文化意義

 

不丹織品不僅是工藝,更是承載故事與精神的載體。許多織品圖案源自佛教符號,如「無盡結」(endless knots)代表萬物互聯、「樹之生命」(Tree of Life)象徵長壽與好運、「雙金剛杵」(double thunderbolt)體現佛教的不壞力量。這些符號被視為振動能量,能保護穿戴者、對齊脈輪並提升意識。織造過程被視為神聖冥想,織工需保持正面意念,因為織品會攜帶織者的能量。傳統上,知識由祖母傳母、母傳女,無書面記錄,強調口傳心授。

 

相關故事包括傳說中的Pema Lingpa(15世紀佛教大師),據說他精通織造,雖然這部分為推測性記述。另一傳說宣稱男性織造的織品具有強大保護力,如護符般守護穿戴者,這用以鼓勵男性參與,但織工仍以女性為主。個人故事如Lhamo的旅程:她在東部不丹從10歲開始向母親學習,使用背帶織機。2023年,她與國際夥伴合作,推廣織品並計劃成立NGO,支持邊緣婦女(如離婚或單親母親)透過織造自立。荊麻織品的故事特別獨特:這種稀有工藝使用荊麻植物,織品不僅耐用,還具藥用與防護性質,能改善肝臟健康並抵禦負能量,但因耗時而瀕臨失傳。

 

織品在節日(如Tamshing Phala Choepa)中扮演要角,用於面具舞者服裝;也作為禮物強化人際關係,帶來好運與祝福。整體而言,這些故事反映織品如何織入不丹的社會織體,象徵國家身份、團結與精神遺產。

 

不丹手工織品在世界紡織品中的角色

 

在全球紡織品領域,不丹手工織品扮演獨特角色,代表手工工藝的巔峰與文化多樣性。它們以豐富色彩、複雜圖案(如經浮動與間斷緯圖案,看似刺繡)和獨特技術(如Thagzo背帶織、補充緯織)聞名,常被國際專家誤認為刺繡,突顯其創新性。相較於大規模工業生產,不丹織品強調可持續性,使用天然染料(如植物、礦物)與本地材料,體現環保與佛教價值。

 

這些織品不僅是藝術品,還促進經濟活力與公平貿易。透過王室贊助、博物館與學院,它們獲得全球關注,出口至國際市場,支持工匠生計(如Ana by Karma企業,將利潤投入教育)。在全球化時代,它們平衡傳統與現代,貢獻於文化保存,成為不丹「國民幸福指數」(Gross National Happiness)的象徵。儘管面臨機械化挑戰,不丹政府與組織(如APIC)透過培訓與推廣,確保其延續,強化不丹在世界文化地圖上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