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發專區 Wholesale at Zambala
關於臧巴拉 臧巴拉產品 購物FAQ 行事曆 連絡我們
twitter Plurk Plurk
Sign in /
購物車:
購物車清單
毗濕奴 紅銅做舊開臉
毗濕奴 紅銅做舊開臉
產品編號:3734

零售價格 NT 23000
批發價格 NT XXXXX
《觀看批發價請先 (申請) 成為批發商》
購物數量
顧客記得來電詢問有無庫存!!
02-21001919
產品內容介紹

屬性 : 古銅色. 鑄造 . ( 底部可裝聖物.加持 )

尺寸 : 23cm

敘述 :

毗湿奴的法相外貌

 

毗湿奴(Vishnu),又譯為毗紐笯、那羅延或遍入天,是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主管宇宙的維護與保護,性格溫和,常被視為眾生的守護者。在印度教造像與經典描述中,他的法相外貌多樣,但最經典的形象是年輕王子般的英俊男性,皮膚呈現深藍色或黑藍色,象徵無窮無盡的宇宙與神聖的廣闊(如海洋或天空)。他通常擁有四張面孔與四隻手臂,體現多面向的智慧與力量:四面如盛開的蓮花,中間面龐平和慈祥,其餘三面分別表現知識、力量、高貴氣派、陽剛之美、才智與光彩。身著黃色王者衣袍(象徵大地與豐饒),足如蓮花,眼若蓮瓣,胸前有代表吉祥的旋毛(Srivatsa),頸間佩戴寶石項鏈與粗大的黃金花環,常有聖線(Yajnopavita)橫跨胸前。

 

他的坐姿或臥姿多見:常坐於蓮花寶座上,象徵純淨與啟迪;或橫躺在宇宙之海上的千頭巨蛇「舍沙」(Shesha,又稱阿難陀龍王)身上,此時他處於瑜伽沉睡狀態,從肚臍中生出一朵蓮花,孕育創造神梵天。他的坐騎是神鳥迦樓羅(Garuda),一隻人面鷹喙的金翅大鳥,象徵速度與力量,能馱載他巡遊宇宙。另一常見形象是「那羅延」(Narayana),代表「宇宙之人」,此時他僅有兩臂、不持法器,躺在蛇床上沉睡,體現萬物歸一的靜止狀態。整體而言,毗濕奴的形象強調平衡與慈悲,常伴隨妻子吉祥天女(Lakshmi,又稱室利),她手持蓮花,象徵財富與幸運。

 

手上的法器由來與典故

 

毗濕奴的四隻手臂通常手持四種主要法器:法螺(Shankha)、妙見神輪(Sudarshana Chakra)、金剛杵(Gada)與蓮花(Padma)。這些法器不僅是武器,更是宇宙法則的象徵,源自吠陀與往世書的古老傳說,由來與典故多與他的保護使命相關。偶爾,蓮花會被神弓(Shankha)或寶劍取代,但核心四器不變。以下詳細說明:

 

- **法螺(Shankha,又稱五生螺或帕安查吉亞)**:  

  由來:源自乳海攪拌(Samudra Manthan)的神話。眾神與阿修羅聯手攪拌宇宙之海(乳海),以求不死甘露(Amrita),過程中浮現諸寶物,其中一枚巨螺貝被毗濕奴取為法器。典故:據說惡魔「五生」(Panchajana)偷走吠陀經典並藏於海底,毗濕奴化身為巨魚(Matsya),擊敗惡魔,從其屍體中取出此螺,故名「五生螺」。吹響法螺時發出「OM」聖音,能驅散惡魔、淨化空間,象徵五大元素(地、水、火、風、空)與生命的起源。在戰鬥中,它降低敵人的聽力,代表宇宙的呼喚與真理的宣揚。佛教中,此螺象徵佛法廣傳,如釋迦牟尼轉法輪。

 

- **妙見神輪(Sudarshana Chakra)**:  

  由來:由太陽神蘇利耶(Surya)的碎片鍛造而成,毗濕奴從火神阿耆尼(Agni)或毗濕奴自身的神力中獲得。典故:在吠陀時代,它象徵太陽的運行,三步跨越天地(Vamana化身的故事)。神輪如六或八軸的圓環,不停旋轉,威力無匹,能自動追擊敵人,從不失手。象徵生死輪迴、宇宙的永恆更新與時間的循環。在史詩中,它常斬殺惡魔,如在與魔王巴斯馬瑟(Bhasmasura)的戰鬥中用來保護濕婆。佛教中演變為法輪,代表佛陀的教義。毗濕奴投擲神輪時,象徵摧毀邪惡、恢復宇宙秩序。

 

- **金剛杵(Gada,又稱伽陀神杵)**:  

  由來:源自乳海攪拌,浮現的寶物之一,由毗濕奴親手鍛造或從大地女神(Bhumi)處獲得。典故:象徵原始智慧、個體存在與力量的基礎。在神話中,它用於近身戰鬥,摧毀魔障,如在調停濕婆與梵天爭執時,毗濕奴拋出杵逼迫濕婆閉上第三眼,避免世界毀滅。另一典故是毗濕奴化身為野豬(Varaha)時,用類似力量拱起大地,杵代表穩固的支撐。它的形狀如棍棒或錘,體現毗濕奴的武力與慈悲並存,摧毀不義同時保護弱者。

 

- **蓮花(Padma)**:  

  由來:自然生長於毗濕奴的宇宙之海或從其手中幻化,源自吠陀的純淨象徵。典故:蓮花從污泥中綻放,象徵純潔、希望與啟蒙。在乳海攪拌中,它與吉祥天女一同浮現,代表水的滋育與母性子宮。毗濕奴持蓮花施無畏印(Abhaya Mudra),賜予信徒平安。在創世神話中,從其肚臍長出蓮花,誕生梵天,典故強調蓮花的再生力——晚間閉合、白天綻放,如太陽運行。偶爾取代為神弓,象徵運動力量,維持宇宙平衡。吉祥天女常手持蓮花伴隨,強化其財富與幸運意涵。

 

這些法器不僅是毗濕奴的武器,更是他的神性延伸,源自宇宙寶藏的攪拌,體現他從吠陀太陽神演變為維護者的歷程。

 

有關毗濕奴的神話故事

 

毗濕奴的神話廣泛見於《梨俱吠陀》、《摩訶婆羅多》與《羅摩衍那》等經典,他以十化身(Dashavatara)形式降世,拯救世界於危難。以下敘述幾個主要故事,展現其保護角色:

 

1. **乳海攪拌與不死甘露**:  

   眾神被阿修羅擊敗,失去不死甘露。毗濕奴建議聯盟攪拌乳海(宇宙之海),以曼陀羅山為棒、蛇王為繩。他化身巨龜(Kurma)潛海底托住山巔,避免沉沒。過程中浮現諸寶,包括他的法器與吉祥天女。最終,神輪斬殺擾亂的惡魔,眾神飲甘露重獲力量。此故事象徵合作與宇宙寶藏的顯現,毗濕奴維持平衡,避免神魔混戰毀世。

 

2. **三步跨越(侏儒化身,Vamana)**:  

   魔王巴璃(Bali)征服三界,眾神求助。毗濕奴化身矮小婆羅門侏儒,向巴璃乞求「三步之地」。巴璃應允後,毗濕奴長大,第一步踏天、第二步踏地、第三步踏巴璃頭頂,將其壓入冥界。此典故源自吠陀,象徵太陽三步(晨、中、暮)遍照世界,恢復神權秩序,強調謙卑與智慧勝過武力。

 

3. **野豬化身(Varaha)救大地**:  

   惡魔希羅尼亞克夏(Hiranyaksha)拖大地入海,毗濕奴化身巨野豬潛海底,與惡魔戰千年,終以獠牙刺殺敵人,將大地拱出水面。此故事體現毗濕奴的武勇與大地保護,野豬象徵原始力量,後演變為豬年祝福的源頭。

 

4. **調停濕婆與梵天爭執**:  

   梵天與濕婆爭法力強弱,濕婆怒拔劍斬梵天第五頭,眾神譴責。毗濕奴出面調停,拋出法螺(減聽力)、蓮花(遮視力)與杵(逼第三眼),迫濕婆退讓,隱居喜馬拉雅。此典故強調毗濕奴的和平角色,避免神戰毀宇宙,法器在此展現非暴力制勝。

 

5. **摩希妮化身救濕婆**:  

   魔王巴斯馬瑟苦修獲「觸頭化灰」之力,欲害濕婆。毗濕奴化身絕美舞女摩希妮(Mohini),誘魔王跳舞,自觸頭化灰。後濕婆求再現摩希妮,致生慾望混亂。此故事源自乳海攪拌,象徵幻力(Maya)與性別流動,毗濕奴以此保護盟友。

 

6. **主要化身:羅摩與黑天(Krishna)**:  

   第七化身羅摩(Rama):《羅摩衍那》主角,王子羅摩率軍救妻悉多,擊敗魔王羅波那,體現正義與忠誠。第八化身黑天(Krishna):《摩訶婆羅多》英雄,牧童出身,指導潘多族戰勝邪惡,傳授《薄伽梵歌》(Bhagavad Gita),教導業力與奉獻。第九化身為佛陀(Buddha),迷惑惡靈,維護秩序。第十化身為救度王(Kalki),預言末世騎白馬降臨,終結黑暗。

 

這些故事凸顯毗濕奴的化身傳統,從魚、龜到人類,逐步演化,拯救世界於每劫循環,影響印度文化乃至佛教(如那羅延護法)。他的神話強調慈悲、秩序與輪迴,至今在節慶如排燈節中廣為傳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