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發專區 Wholesale at Zambala
關於臧巴拉 臧巴拉產品 購物FAQ 行事曆 連絡我們
twitter Plurk Plurk
Sign in /
購物車:
購物車清單
文殊劍 紅銅本色
文殊劍 紅銅本色
產品編號:3745

零售價格 NT 7500
批發價格 NT XXXX
《觀看批發價請先 (申請) 成為批發商》
購物數量
顧客記得來電詢問有無庫存!!
02-21001919
產品內容介紹

屬性 : 紅銅原色. 鑄造 .

尺寸 : 24cm

敘述 :

文殊菩薩智慧劍的由來與典故

 

文殊菩薩(又稱文殊師利菩薩)是大乘佛教中代表智慧的四大菩薩之一,被譽為「諸佛之母」或「智慧之王」,其形象通常是右手高舉一把火焰寶劍,左手持一朵盛開的青蓮花,上托經典(如《華嚴經》或《般若經》),騎乘青獅。這把寶劍即是著名的「智慧劍」(又稱「智劍」或「慧劍」),是文殊菩薩的標誌性法器之一。

 

由來

智慧劍的由來源自佛教的密教傳統和象徵主義,起源於印度大乘佛教的經典描述,後傳入中國和西藏佛教。根據佛教經論,如《華嚴經》、《金剛頂經》等,文殊菩薩的形象在公元5世紀左右的印度佛教藝術中已出現,但智慧劍的具體象徵在唐代中國佛教中被廣泛詮釋和定型。劍身以藍色鐵製成,雙刃設計,劍身盤繞火焰,劍柄以黃金鍛造,頂端飾以半截五股金剛杵,劍尖周圍放射智慧之火。這把劍並非世間的殺伐之器,而是象徵菩薩的無上智慧,能夠如利刃般切割眾生的無明、貪嗔癡等煩惱,讓人心生覺悟。 在佛教藝術中,文殊菩薩右手持劍高舉,寓意主動出擊斷除妄念;左手持蓮花則代表慈悲與智慧的平衡。這種形象在唐卡畫、雕塑和寺廟壁畫中屢見不鮮,例如五台山文殊院的文殊像,便以智慧劍為核心元素。

 

智慧劍的「由來」並非有單一的歷史事件,而是源於佛教的哲學寓意:劍的雙刃象徵「相對真理」與「絕對真理」的統一,火焰則代表焚燒無明之火。據《智敏上師》解釋,這把劍是形象化的「智慧之刃」,能斬斷一切煩惱結,使眾生獲得清淨心智。 在西藏佛教中,智慧劍常被視為密宗法器,用於加持儀式,祈求增長智慧、辯才和決斷力。

 

典故

智慧劍的典故主要體現在佛教的象徵教義上,而非具體的歷史事件。核心典故是「斷煩惱、除無明」:在佛教中,煩惱如頑強的藤蔓纏繞人心,唯有智慧如利劍,方能一斬而斷。文殊菩薩手持此劍,右手高舉,象徵智慧的「主動」與「威猛」,能破除眾生的愚癡黑暗,讓人開啟本性佛智。 另一個典故來自文殊菩薩的「辯才無礙」:劍不僅斷煩惱,還能如辯論之刃,粉碎邪見,引導眾生入正道。這在《維摩詰經》中有所暗示,文殊菩薩以智慧辯論,化解世尊的疑難。

 

在中國佛教中,一個廣傳的典故是文殊菩薩化身乞丐的故事(詳見下文神話故事),其中智慧劍被用來比喻菩薩的慈悲智慧,能斬斷世人執著於財富的煩惱。 此外,在密宗唐卡藝術中,智慧劍的火焰被視為「智慧火」,能焚燒業障,象徵菩薩的「大智大悲」。這些典故強調,智慧劍不是暴力工具,而是慈悲的化現,幫助眾生從無明中解脫。

 

有關文殊菩薩與智慧劍的神話故事

 

文殊菩薩的神話故事多源自佛教經典和民間傳說,智慧劍往往在其中扮演關鍵角色,象徵智慧的勝利。以下敘述兩個經典神話故事:

 

1. **文殊菩薩化身乞丐,度化五百羅漢(或比丘)的故事**  

   據《華嚴經》及中國佛教傳說,釋迦牟尼佛入滅後,五百位阿羅漢(或比丘)在靈鷲山修行,卻因執著於財寶和世俗慾望,無法證得菩提果位。他們每日吟誦經文,卻心生貪念,修行停滯不前。文殊菩薩察知此情,慈悲心起,化身為一名衣衫襤褸、面容髒汙的乞丐,來到山中。乞丐手持一把看似平凡的舊劍(實為智慧劍的化現),向五百羅漢乞食。羅漢們見其卑賤,嘲笑並拒絕布施,甚至驅趕他。  

   文殊菩薩不怒,反以智慧劍輕輕一揮,劍光閃現,瞬間將周圍的山石、樹木和眾生的貪念幻化成無數金銀財寶,堆積如山。羅漢們見狀大喜,紛紛撲向財寶,忘卻修行。文殊菩薩復又一揮劍,財寶盡化為灰燼,眾人驚醒,悔悟自己的貪癡。菩薩現出真身,手持智慧劍高舉,宣說:「煩惱如夢,智慧如劍,斬斷執著,方見真如。」五百羅漢頓悟,證得阿羅漢果。  

   這個故事強調智慧劍的「斬斷煩惱」功能,文殊菩薩以乞丐形象示現,教導眾生放下貪欲,增長智慧。至今,五台山等地寺廟仍以此故事為主題,供奉文殊像。

 

2. **文殊菩薩斬佛故事(文殊師利殺佛傳說)**  

   這是源自密宗和禪宗的較為神秘的神話,記載於《楞伽經》及西藏佛教傳說中。相傳在釋迦牟尼佛涅槃後的某個時代,有一尊「頑固佛像」(或象徵執著的佛身),其心生邪見,阻礙眾生覺悟。文殊菩薩奉如來之命,手持智慧劍,騎青獅前來。佛像拒絕悔改,文殊菩薩無奈,以大慈悲心揮劍斬之。劍光如火,斬斷佛像的「無明頭顱」,但非真殺,而是斷除其妄執,讓其重生為清淨法身。  

   此故事的深意是:即使對「佛」亦需以智慧檢驗,斬除表象的執著,方得真諦。智慧劍在此象徵「無畏的智慧」,能破除一切障礙,包括對聖者的盲從。在禪宗中,這被詮釋為「殺佛見性」,鼓勵修行者以智慧自省。 雖然故事帶有戲劇性,但佛教強調這是寓言,非鼓勵暴力,而是智慧的終極慈悲。

 

這些故事和典故,使文殊智慧劍成為佛教中增長智慧、化解困境的象徵。信眾常於文殊菩薩聖誕日(農曆四月初四)供奉此法器,祈求開啟智慧、遠離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