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發專區 Wholesale at Zambala
關於臧巴拉 臧巴拉產品 購物FAQ 行事曆 連絡我們
twitter Plurk Plurk
Sign in /
購物車:
購物車清單
金剛瑜珈母 ( 古銅色.臉部鎏金 ) 底部可裝聖物
金剛瑜珈母 ( 古銅色.臉部鎏金 ) 底部可裝聖物
產品編號:3729

零售價格 NT 63000
批發價格 NT XXXXX
《觀看批發價請先 (申請) 成為批發商》
購物數量
顧客記得來電詢問有無庫存!!
02-21001919
產品內容介紹

材質 : 古銅色 . 鑄造 .  臉部鎏金 . 底部可裝聖物

尺寸 : 33 cm ( 中型佛像 )

敘述 :

卡卻佛母(藏語:མཁའ་འགྲོ་མ།,威利轉寫:mkha' 'gro ma,藏語拼音:Khadroma),在藏傳佛教中被稱為「空行母」,是密宗修行中極為重要的神聖女性形象。她代表智慧、慈悲與覺悟的力量,常被視為修行者的護法、引導者或靈感來源。以下將從卡卻佛母在藏傳佛教中的影響與地位、她的使用方式及其由來進行詳細敘述。

 

一、卡卻佛母在藏傳佛教中的影響與地位

 

卡卻佛母在藏傳佛教,特別是密宗(金剛乘,Vajrayana)傳統中,占有重要地位。她們是超越世俗的女性本尊或神聖存在,象徵證悟的智慧與空性,與男性本尊(如佛或菩薩)共同構成密宗修行的雙運(智慧與慈悲的結合)。以下是她在藏傳佛教中的影響與地位:

 

1. **靈性象徵與指導者**:

   - 卡卻佛母被視為「空行」(藏語:mkha' 'gro,意為「天空行者」),象徵在空性與現象之間自由穿梭的能力。她們是智慧的化身,幫助修行者超越世俗執著,證悟本性。

   - 在藏傳佛教的教義中,空行母常以多種形象出現,如金剛亥母(Vajrayogini)、度母(Tara)或獅面空行母(Sengdongma)。這些形象在不同教派(如寧瑪派、噶舉派、薩迦派、格魯派)中均有重要地位。

   - 她們不僅是本尊(供奉與觀想對象),還常被視為修行者的靈性引導者,在夢境、冥想或儀式中顯現,指引修行者通往覺悟。

 

2. **密宗修行的核心角色**:

   - 藏傳佛教密宗強調「顯密並修」,而卡卻佛母在密宗修行的「上師瑜伽」與「本尊瑜伽」中扮演關鍵角色。修行者通過觀想卡卻佛母,與其智慧與能量相連,以加速證悟。

   - 卡卻佛母的形象常與「雙身法」(Yab-Yum,男女雙運)相關,象徵智慧(女)與慈悲(男)的和諧統一。例如,金剛亥母常與男性本尊如喜金剛(Heruka)一起出現,體現密宗的非二元哲學。

   - 在寧瑪派的「大圓滿」(Dzogchen)與其他密宗修行中,卡卻佛母被認為是「伏藏」(Terma,隱藏的教法)的守護者,幫助發掘蓮華生大士等祖師留下的秘密教法。

 

3. **文化與社會影響**:

   - 卡卻佛母的形象不僅限於宗教修行,還深入藏族文化與藝術。她的形象出現在唐卡(Thangka)、雕塑、寺廟壁畫中,成為藏傳佛教視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 在藏傳佛教的女性修行傳統中,卡卻佛母被視為女性修行者的榜樣,激勵女性追求靈性覺悟。例如,歷史上著名的女性修行者如瑪吉拉尊(Machig Labdron,創立「施身法」)常被視為空行母的化身。

   - 卡卻佛母的崇拜也影響了藏傳佛教的政教合一傳統。例如,達賴喇嘛與班禪喇嘛等高僧在歷史上常以空行母作為護法,祈求其加持以保護教法與民族。

 

4. **教派中的地位**:

   - 在寧瑪派中,卡卻佛母與蓮華生大士密切相關,常被視為其主要眷屬或伴侶(如益西措嘉,Yeshe Tsogyal)。她們在寧瑪派的伏藏傳統中扮演重要角色。

   - 在噶舉派與薩迦派中,金剛亥母被廣泛修持,視為迅速證悟的捷徑本尊。

   - 在格魯派中,卡卻佛母的修持雖然相對低調,但仍出現在密宗儀軌中,特別是在與護法神(如大黑天)相關的修法中。

 

二、卡卻佛母的使用方式

 

卡卻佛母在藏傳佛教中的「使用方式」主要體現在密宗修行的儀軌、觀想、供養與文化實踐中。以下是具體方式:

 

1. **密宗觀想與修持**:

   - **本尊瑜伽**:修行者通過觀想卡卻佛母的形象(如金剛亥母的紅色身相、持刀與嘎巴拉碗),將自身與本尊的智慧融合。這種觀想包括念誦咒語(如「嗡嘛呢叭咪吽」或專屬真言)、持守手印(Mudra)與冥想。

   - **灌頂(Empowerment)**:修持卡卻佛母需要接受上師的灌頂,獲得修法的傳承與加持。灌頂儀式通常包括供養、持咒與觀想卡卻佛母的壇城(Mandala)。

   - **曼達盤供養**:卡卻佛母的修法常涉及曼達盤(Mandala Offering)的使用,修行者以曼達盤象徵宇宙,供養給空行母,祈求加持與智慧。曼達盤的使用源於印度密宗,後融入藏傳佛教,成為供養本尊的標準儀軌。

 

 

2. **儀式與法會**:

   - 在藏傳佛教的寺廟中,卡卻佛母常被納入大型法會(如「法舞」,藏語:Chham),舞者佩戴象徵空行母的面具,通過舞蹈展現其教義與力量。

 

   - 特定節日或儀式(如洛薩節,藏曆新年)中,會供奉卡卻佛母以祈求護佑,特別是在驅邪與淨化儀式中。

 

3. **護法與加持**:

   - 卡卻佛母常被視為護法神,特別是在對抗內在(貪嗔痴)與外在(障礙、魔眾)的修行中。例如,獅面空行母以其兇猛形象專門用於降伏惡靈與障礙。

   - 修行者可能佩戴或供奉卡卻佛母的唐卡、佛像或護身符,以獲得其加持,保護身心與修行。

 

4. **伏藏與教法傳承**:

   - 在寧瑪派中,卡卻佛母被認為是伏藏的守護者。伏藏是指蓮華生大士等祖師隱藏的教法,後由「伏藏師」(Terton)在空行母的指引下發掘。修行者通過修持卡卻佛母,尋求與伏藏的靈性連結。

   - 例如,益西措嘉被視為蓮華生大士的空行母伴侶,協助記錄與傳播伏藏教法。

 

5. **日常應用**:

   - 在藏族文化中,卡卻佛母的咒語與形象被融入日常生活中,如在家中供奉小佛像、懸掛唐卡,或在旅行時攜帶護身符以祈求平安。

   - 卡卻佛母的修法也用於治療、淨化與祈福。例如,某些儀軌涉及以空行母的咒語加持水或藥物,用於治病或驅邪。

 

三、卡卻佛母的由來

 

卡卻佛母的由來可以追溯到印度佛教密宗與藏傳佛教的融合,結合了印度密教的女性本尊傳統與西藏本土的宗教文化。以下是其由來的詳細說明:

 

1. **印度密宗的根源**:

   - 卡卻佛母的概念源自印度佛教密宗(約6-12世紀),特別是與金剛乘(Vajrayana)的發展有關。在印度,女性本尊如金剛亥母、度母等被視為智慧的化身,與男性本尊共同構成密宗的雙運哲學。

   - 這些女性本尊的形象受到印度教譚崔(Tantra)與本地女神崇拜的影響,如迦梨(Kali)與杜爾迦(Durga)。藏傳佛教吸收了這些元素,並將其轉化為卡卻佛母的獨特形象。

 

2. **藏傳佛教的形成**:

   - 卡卻佛母的具體形象與修法在藏傳佛教的「前弘期」(7-9世紀)開始形成。據藏傳佛教文獻,吐蕃贊普松贊干布(7世紀)時期,佛教通過尼泊爾的毗俱底公主(尺尊公主)與唐朝的文成公主傳入西藏,為卡卻佛母的引入奠定了基礎。

 

   - 在8世紀,蓮華生大士(Padmasambhava)將印度密宗引入西藏,創立寧瑪派。他與其空行母伴侶益西措嘉共同傳播密法,並將卡卻佛母的修法系統化。蓮華生大士被認為將許多教法隱藏為伏藏,交由空行母守護,後由伏藏師發掘。

 

   - 例如,金剛亥母的修法據傳由蓮華生大士傳入西藏,成為寧瑪派與噶舉派的核心本尊之一。

 

3. **本土化與苯教的融合**:

   - 卡卻佛母的形象與西藏本土的苯教(Bon)傳統相結合。苯教中的女性神靈(如山神、湖神)被融入卡卻佛母的象徵系統,使其更具地方特色。

 

   - 例如,獅面空行母的兇猛形象可能受到苯教兇猛神靈的影響,用於降伏惡靈與保護教法。

 

4. **後弘期的發展**:

   - 在9世紀朗達瑪滅佛後,藏傳佛教進入「後弘期」(10世紀起),印度密宗學者如馬爾巴(Marpa)將更多密法傳入西藏,進一步豐富了卡卻佛母的修法與形象。馬爾巴從印度學者那洛巴(Naropa)處獲得金剛亥母的傳承,並將其傳給弟子密勒日巴(Milarepa),成為噶舉派的重要修法。

 

   - 薩迦派與格魯派也在後弘期發展出各自的卡卻佛母修法,特別是在與護法神相關的儀軌中。

 

5. **活佛與空行母的關聯**:

   - 在藏傳佛教的轉世傳承(Tulku)制度中,卡卻佛母常被視為轉世活佛的靈性指引者。例如,達賴喇嘛與班禪喇嘛的認證過程中,空行母的啟示(如夢境或神諭)常被用來確認靈童。

 

   - 空行母的角色也延伸到活佛的修行中,許多高僧被認為在冥想中接受空行母的教導或加持。

 

 四、總結

 

卡卻佛母在藏傳佛教中是智慧與覺悟的象徵,其影響遍及宗教、藝術與文化。她在密宗修行中作為本尊、護法與靈性指引者,幫助修行者超越世俗障礙,證悟空性與慈悲。她的使用方式包括觀想、灌頂、供養與儀式,廣泛應用於密宗修法與日常生活中。卡卻佛母的由來融合了印度密宗的女性本尊傳統與西藏本土的苯教元素,經由蓮華生大士、馬爾巴等祖師的傳播,成為藏傳佛教的核心組成部分。她的形象與修法在寧瑪、噶舉、薩迦、格魯等教派中各有特色,體現了藏傳佛教的多樣性與深邃性。

 

 

 

金剛瑜珈母 ( 紅銅本色 ) 底部可裝聖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