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發專區 Wholesale at Zambala
關於臧巴拉 臧巴拉產品 購物FAQ 行事曆 連絡我們
twitter Plurk Plurk
Sign in /
購物車:
購物車清單
摩利支天 .光芒女神 ( 預定發售中 )
摩利支天 .光芒女神 ( 預定發售中 )
產品編號:536-NEW

零售價格 NT 999999
批發價格 NT XXXXXX
《觀看批發價請先 (申請) 成為批發商》
購物數量
顧客記得來電詢問有無庫存!!
02-21001919
產品內容介紹

材質 : 古銅色 . 開光 . 鎏金 (光芒女神)

尺寸 : 20 cm

敘述 :

摩利支天(Marīcī),在藏傳佛教中又稱Özer Chenma(光芒女神),是一位與光、太陽、隱形保護及災難去除相關的菩薩或女神。她源自印度佛教傳統,後融入藏傳佛教的金剛乘(Vajrayāna)體系中,成為重要的護法神之一。以下將敘述她在藏傳佛教中的影響與地位,以及使用方式的由來。

 

在藏傳佛教中的影響與地位

摩利支天在藏傳佛教中被視為強大的護法神,特別在寧瑪派(Nyingma)等傳統中佔有重要位置。她常被描繪為多臂三面(包括平和面、豬面及忿怒面)的形象,騎乘金豬或由七至九隻豬拉的戰車,手持蓮花、金剛杵、弓箭、繩索等象徵物,代表純淨、不可摧毀的力量、精準及療癒。她的地位高貴,屬於佛教的十二天(Devas)之一,有時被視為綠度母(Tara)的化身,具體為寧瑪派二十一尊度母中的第21尊。這反映了她在護持佛法、守護修行者方面的崇高角色。

 

在影響方面,摩利支天被尊崇為「隱形守護者」和「災難去除者」,能使信眾在危難中隱形逃脫敵人或災禍的視線,包括自然災害(如火災、水災、疾病)、惡靈干擾及戰爭威脅。她象徵黎明與光芒,能轉化無明為智慧,幫助修行者在密續實踐中克服障礙。她的崇拜從印度傳入西藏,影響了藏傳佛教的儀軌和藝術,如唐卡(thangka)繪畫和寺院供奉。在金剛乘中,她與光相關的象徵性在Dzogchen(大圓滿)傳統中尤為重要,輔助thogal(直指光之修行),強調太陽及其光芒的比喻來引導覺醒。她的影響也延伸到東亞佛教,如中國和日本的武士階級,將她視為戰爭守護神,助其獲勝並隱匿蹤跡。

 

總體而言,摩利支天在藏傳佛教中的地位不僅限於保護,還涉及精神轉化與密續修行,深受戰士、旅行者和面臨災難者的青睞,對藏傳文化的藝術、儀式和民間信仰產生深遠影響。

 

使用方式的由來

摩利支天的使用方式主要源自印度密續傳統,後經西藏佛教的適應與發展。她的實踐最早可追溯到大乘佛教的密續文本,如藏文康珠爾(Kangyur)中的Kriya Tantra類別,包含三部關鍵經典:《摩利支天咒》(The Incantation of Mārīcī)、《從摩利支天幻化密續中提取的主尊實踐》(The Sovereign Practices Extracted from the Tantra of Māyāmārīcī)和《從密續中提取的摩利支天七百實踐》(The Seven Hundred Practices of Mārīcī from the Tantras)。這些文本記載了她的視覺化、供奉儀式和咒語誦持,起源於印度佛教的太陽女神崇拜(如與吠陀女神Uṣas或Durga的相似),並融合伊朗及非印歐太陽女神的元素,強調她的隱形與光芒力量。

 

在使用方式的由來上,早期的傳說強化了這些實踐。例如,唐朝晚期李覺的故事:他被神明指示每日誦持摩利支天咒700次,從而逃脫追兵;南宋高宗皇帝祈求她的雕像後隱形逃脫金軍;明朝鄭和下西洋時記錄的《摩利支天菩薩陀羅尼經》,歸功於她的保護使航程成功。這些傳說促使她的咒語和儀式在藏傳佛教中系統化,包括:

- **咒語誦持**:核心咒語如「OM MARI ZEYE MUM SVAHA」(源自Dzogchen傳統,種子音MUM)或「Om Rāṃ Rāgilillāghaṃ avatūṭe mahāmāyī svāhā」,用於召喚隱形保護和轉化障礙。起源於印度密續,旨在透過聲音振動增強內在力量。

- **視覺化和手印**:在黎明時進行冥想,視覺化她的形象以轉化無明;手印如隱形印(拳置胸前)和加持印(手向下伸展),源自金剛乘的瑜伽實踐。

- **護身符與唐卡**:使用她的圖像製成護符(thog cha),或在寺院繪製唐卡供奉。護符的「充電」方法包括黎明召喚、鈴鐺共振、月光潔淨或香薰,源自西藏的儀軌傳統,用以防災和增強精神韌性。

- **儀式供奉**:從密續手冊中衍生,如視覺化她的化身並進行供養,以求勝利、財富或災難去除。

 

這些方式的由來強調從印度起源的密續文本,經西藏適應後成為藏傳佛教的標準實踐,目的是護持佛法並助修行者克服世間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