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質 : 三頭普巴金剛橛底座 . 鑄造 . 紅銅 ( 不含普巴杵 )
尺寸 : 16 cm ( 大約尺寸 )
敘述 :
三面普巴金剛橛(梵文:Vajrakilaya,或稱金剛橛、多傑普巴)是藏傳佛教中一位重要的憤怒本尊(Yidam),其形象通常描繪為三面(藍色代表覺悟心、紅色代表覺悟語、白色代表覺悟身)、六臂、四腿,手持普巴(Phurba,一種三刃儀式匕首),象徵摧毀三毒(貪、瞋、癡)並轉化負能量。這三面設計強調其全面覺悟品質,中央憤怒面代表消除無明,左面象徵慈悲,右面象徵智慧,與其配偶Diptachakra(智慧與慈悲的結合)共同出現。
在藏傳佛教中的影響地位
Vajrakilaya 在藏傳佛教中擁有崇高地位,特別是作為寧瑪派(古派)的核心本尊之一,被視為所有佛陀憤怒活動的化現,專門用於清除靈性障礙、淨化負面情緒,並保護修行者。它是八大嘿魯迦(Heruka)之一,與阿彌陀佛家族相關聯,代表無畏與不可摧毀的力量。在薩迦派、噶舉派和格魯派中也被廣泛採用,例如薩迦派有不間斷的Vajrakilaya法會傳統,每年舉行;達賴喇嘛曾接受其灌頂並閉關修持;其他高僧如Dilgo Khyentse Rinpoche、Dudjom Rinpoche和Sakya Trizin也積極傳授此法。它的影響力在於其強大除障功能,被譽為「障礙清除者中的佼佼者」,尤其適合現代社會對抗壓力、瞋恨和妄想等負面狀態,幫助修行者達到單一生中成佛的目標。歷史上,蓮花生大士的弟子如Yeshe Tsogyal通過修持此法獲得悉地(神通),並有復活屍體等奇蹟記載,凸顯其在密宗實修中的核心角色。
使用方式的由來
Vajrakilaya的使用方式起源於8世紀的印度密宗佛教,據傳由蓮花生大士(Padmasambhava)從印度帶入西藏。他在尼泊爾的Asura洞穴(現今Pharping)修持Yangdak Heruka時,遭遇魔障,便使用從印度帶來的Kila Vitotama Tantra(普巴密續)降伏障礙,後在西藏桑耶寺首次傳授給25位心弟子,用以消除佛教傳播的阻力,如降伏本土神靈和惡靈。這標誌著其在藏傳佛教中的系統化傳承,後被吸收進各派,並通過Terma(伏藏)傳統由如Jigme Lingpa等上師發掘。普巴的起源假說包括:可能源自古代游牧民的帳篷釘,用來固定惡靈;或類似美索不達米亞的基礎釘,用於建築儀式中驅邪;亦有學者認為與印度早期的「天空釘」或薩滿傳統相關,象徵軸心(axis mundi)連結天地能量。在西藏,蓮花生大士用鐵釘刺入地面來淨化土地、建寺(如桑耶寺),奠定其儀式使用基礎。
使用方式主要包括:
- **觀想與自生**:修行者觀想自己化為Vajrakilaya,體現其品質,淨化身心。需從合格上師處獲灌頂後方可進行。
- **咒語念誦**:核心咒如「Om Vajrakili Kilaya Sarva Vighnam Vam Hum Phat」,用於切割負能量,可單獨念誦或融入多日儀軌(如Drupchen大法會)。
- **儀式應用**:手持普巴刺入地面或麵團人形(Linga,代表惡靈),象徵固定並轉化障礙。用於驅邪、治病、建寺淨地、祈雨或護法。在薩滿儀式中,如新瓦族Gubajus將普巴浸水治兒童病,或僧侶在舞蹈中指向惡靈以施咒。
- **四種活動**:對應和平、增長、力量、憤怒四種普巴,連結不同佛家族,用於特定目的如淨化或增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