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質 : 紅銅原色 . 鑄造
尺寸 : 22.5cm
敘述 :
地藏王菩薩在藏傳佛教中的地位、他的座騎,以及相關的影響與使用方式,是一個結合佛教經典、傳說與文化實踐的複雜主題。以下是對此的詳細敘述:
1. **地藏王菩薩在藏傳佛教中的地位**
地藏王菩薩(梵語:Kṣitigarbha,藏語:Sayi Nyingpo,意為「地藏」)在藏傳佛教中被視為重要的菩薩之一,雖然其地位與影響相較於漢傳佛教(特別是在中國、日本等地)略有不同。在藏傳佛教中,地藏王菩薩主要以救度眾生、特別是地獄眾生聞名,體現了大乘佛教慈悲與利他的精神。他的主要誓願是「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這在藏傳佛教中同樣受到尊崇。
在藏傳佛教的密宗傳統中,地藏王菩薩常被納入諸多本尊或護法神體系中,與其他菩薩(如觀音菩薩、文殊菩薩)共同構成救度眾生的力量。他在藏傳佛教中的形象有時會與密宗的某些忿怒本尊(如大黑天Mahākāla或金剛手Vajrapāṇi)有所聯繫,強調其護持佛法與降伏惡業的角色。雖然地藏王菩薩在藏傳佛教中不像觀音或文殊菩薩那樣具有壓倒性的主導地位,但他在特定修持法門與儀軌中仍扮演重要角色,特別是在與地獄道、亡魂超度相關的實踐中。
2. **地藏王菩薩的座騎**
在藏傳佛教的圖像學(Iconography)中,地藏王菩薩的座騎並不像其他本尊(如文殊菩薩的獅子、普賢菩薩的大象)那樣明確且常見。藏傳佛教中的地藏王菩薩形象多以站立或坐姿出現,通常手持錫杖(象徵救度眾生)與摩尼寶珠(象徵智慧與願力),而座騎的描述較少出現在經典或唐卡藝術中。
然而,在某些特殊傳承或地方性實踐中,地藏王菩薩偶爾被描繪為乘騎一頭**青獅**或**白獅**,這與藏傳佛教中其他菩薩(如文殊菩薩)的座騎有相似之處。青獅象徵勇猛與智慧,能驅逐邪魔並護持佛法。這種形象的由來可能受到漢傳佛教或印度佛教的影響,因為在漢傳佛教中,地藏王菩薩有時被描繪與一頭名為**諦聽**的神獸相關聯。諦聽是一種神話中的靈獸,據說能辨別善惡、聽聞眾生心聲,幫助地藏王菩薩救度眾生。
在藏傳佛教中,若地藏王菩薩被賦予座騎,這些座騎的象徵意義通常與其救度地獄眾生的願力相呼應,強調其穿越六道、特別是地獄道的能力。座騎的形象可能因不同教派(如寧瑪派、格魯派)或地方傳統而有所變化。
3. **地藏王菩薩在藏傳佛教中的影響**
地藏王菩薩在藏傳佛教中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超度亡魂與地獄眾生**:藏傳佛教中有許多與超度亡魂相關的儀軌,如《中陰聞教得度》(Bardo Thodol,俗稱《西藏度亡經》)。地藏王菩薩的慈悲願力使其成為超度儀式中的重要本尊之一,特別是在幫助亡魂脫離惡道或地獄之苦。
- **密宗修持**:在密宗的某些修法中,地藏王菩薩被視為護法或本尊之一,特別是在與消除業障、淨化罪業相關的法門中。他的形象可能出現在唐卡、曼陀羅或供奉壇城中,與其他菩薩或護法神共同被供奉。
- **文化融合**:由於藏傳佛教與漢傳佛教的交流,地藏王菩薩的形象與故事在藏地的一些漢藏交界地區(如四川、甘肅等地)有較深影響。例如,在這些地區的寺廟中,地藏王菩薩的塑像或畫像常與漢傳佛教的風格相結合,進一步強化其在地化特色。
4. **使用方式的由來**
地藏王菩薩在藏傳佛教中的使用方式主要源自以下幾個方面:
- **經典依據**:地藏王菩薩的修持依據主要來自大乘佛教經典,如《地藏菩薩本願經》(雖然這部經在藏傳佛教中不如漢傳佛教中普及)。此外,藏傳佛教的某些密續(如《大日經》或相關密宗經典)中也提及與地藏王菩薩相關的修法。
- **密宗儀軌**:在藏傳佛教的密宗傳統中,地藏王菩薩的修持可能涉及特定的觀想、曼陀羅供奉或咒語持誦。他的咒語(如「唵 哈哈哈 毗薩摩地 娑訶」)在某些超度法會或淨化儀式中被使用。
- **地方傳說與實踐**:在藏地的一些傳說中,地藏王菩薩被視為地獄道的救主,與藏傳佛教中的「中陰」教法相結合,幫助亡魂在死後的中陰階段獲得解脫。這種實踐可能受到漢傳佛教的影響,特別是在藏漢文化交融的地區。
- **藝術與象徵**:地藏王菩薩的形象在藏傳佛教的唐卡與雕塑中通常以慈悲相呈現,持錫杖與寶珠,偶爾伴隨座騎或諦聽。他的形象被用於寺廟供奉、信徒祈福或超度儀式,象徵慈悲與救贖。
5. **總結**
在藏傳佛教中,地藏王菩薩雖然不像觀音或文殊菩薩那樣具有核心地位,但其救度地獄眾生的願力使其在超度、淨化業障等修持中佔有重要位置。他的座騎(若有)通常為青獅或白獅,象徵勇猛與智慧,與其救度六道的使命相呼應。地藏王菩薩的使用方式源自大乘佛教經典、密宗儀軌以及藏漢文化的交融,特別是在超度亡魂與地獄眾生的實踐中具有深遠影響。
地藏王菩薩 / 坐騎 . 紅銅原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