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發專區 Wholesale at Zambala
關於臧巴拉 臧巴拉產品 購物FAQ 行事曆 連絡我們
twitter Plurk Plurk
Sign in /
購物車:
購物車清單
四面佛(梵天,Brahma)
四面佛(梵天,Brahma)
產品編號:3719

零售價格 NT 15500
批發價格 NT XXXXX
《觀看批發價請先 (申請) 成為批發商》
購物數量
顧客記得來電詢問有無庫存!!
02-21001919
產品內容介紹

材質 : 古銅色 . 臉部鎏金開光 . 鑄造 . 

尺寸 : 12 cm

敘述 :

四面佛(梵天,Brahma)在藏傳佛教中的影響地位與其在印度教中的重要性有所不同,且其角色和使用方式在藏傳佛教中受到特定的文化與宗教背景影響。以下是對四面佛在藏傳佛教中的地位、使用方式及其由來的詳細敘述:

 

一、四面佛在藏傳佛教中的影響地位

1. **次要角色**:

   - 在藏傳佛教中,四面佛(藏語常稱為「Tshangs-pa」,梵天)並非核心崇拜對象,而是作為護法神或次要神祇出現。藏傳佛教主要聚焦於佛陀、菩薩(如觀音、文殊、度母等)以及其他密教本尊,四面佛的地位相對較低。

   - 四面佛通常被視為世間護法神(lokapāla),與其他印度教神祇如毗濕奴、濕婆等一起,被納入藏傳佛教的宇宙觀中,作為護持佛法的「世間神」。

 

2. **宇宙象徵與護法功能**:

   - 四面佛在藏傳佛教中被認為是欲界天的天皇(帝釋天的主管神之一),居住在欲界天的頂端——色究竟天(Akanishta)。他的四個面孔象徵對宇宙四方的觀照,代表全知與權威。

   - 作為護法神,四面佛的功能是保護佛法、消除障礙,並在某些儀式中被祈請以增強修行者的福報或保護修行環境。

 

3. **文化融合的象徵**:

   - 藏傳佛教吸收了許多印度教元素,四面佛的形象與功能即是這種融合的結果。他從印度教的創造之神轉化為藏傳佛教中的次要神祇,體現了佛教對印度教神祇的改造與吸納。

 

二、四面佛在藏傳佛教中的使用方式

1. **儀式與祈請**:

   - 四面佛常出現在藏傳佛教的某些護法儀式或供養儀軌中。例如,在修持某些密法時,會向四面佛等護法神獻供,以祈求事業成功、財富增長或障礙消除。

   - 在寺院或壇城(mandala)中,四面佛的形象有時會出現在壁畫或唐卡上,作為護法神之一,守護四方。

 

2. **唐卡與造像**:

   - 四面佛在藏傳佛教藝術中的形象通常保留了印度教的四面四臂特徵,頭部有四個面孔,面向四方,象徵全知;四隻手臂持不同法器(如法輪、蓮花、經書等),象徵創造與智慧。

   - 這些造像多出現在次要位置,如壇城的外圍或寺院的護法殿內,而非主要供奉對象。

 

3. **咒語與密法**:

   - 在某些密教儀軌中,可能會念誦與四面佛相關的咒語或祈請文,但這些咒語通常是為了召喚其護法力量,而非直接崇拜他作為本尊。

   - 例如,在修持財續法或某些事業法時,四面佛可能被視為增益事業的輔助神祇。

 

 三、四面佛在藏傳佛教中的由來

1. **源自印度教的傳承**:

   - 四面佛最早源自印度教,是「三相神」(Trimurti)之一,負責創造宇宙。在印度教中,他是至高無上的神祇之一,與毗濕奴(維持之神)和濕婆(破壞之神)齊名。

   - 隨著佛教從印度傳入西藏,許多印度教神祇被納入佛教體系,但其地位被重新定義。四面佛的角色從創造之神轉化為護法神,服從於佛陀與菩薩的教法。

 

2. **藏傳佛教的本土化**:

   - 藏傳佛教在7至8世紀由蓮花生大士(Padmasambhava)等人傳入西藏時,融合了當地的苯教(Bon)與印度教元素。四面佛的形象和功能被納入藏傳佛教的宇宙觀,並與苯教的某些神祇功能相結合。

   - 在藏傳佛教的密教體系中,四面佛的形象被賦予了新的象徵意義,成為佛法護持者之一,而非獨立的神祇。

 

3. **文獻與傳說**:

   - 在藏傳佛教的經典(如《大藏經》中的某些密續)中,四面佛被提及為欲界天的天王,與帝釋天(Indra)等神祇共同護持佛法。

   - 傳說中,四面佛曾向佛陀請教佛法,表達對佛法的敬仰,這一故事強化了他在佛教中的從屬地位。

 

四、與其他佛教傳統的比較

- **南傳佛教**:在南傳佛教(上座部)中,四面佛(稱為Phra Phrom,泰國尤其流行)有較高的民間崇拜地位,特別是在泰國,信眾常向四面佛祈求財富、健康與事業成功。然而,這種崇拜更多是民間信仰,而非正統佛教教義。

- **漢傳佛教**:在漢傳佛教中,四面佛的地位更為邊緣,幾乎不作為主要崇拜對象,僅在某些護法神名單中出現。

- **藏傳佛教**:相較於南傳佛教的民間崇拜,藏傳佛教中的四面佛更偏向於密教儀軌中的象徵性角色,強調其護法功能,而非直接的祈福對象。

 

五、結論

在藏傳佛教中,四面佛的影響地位相對較低,主要作為護法神出現在密教儀軌、唐卡藝術和寺院壁畫中。其角色從印度教的創造之神轉化為佛法的護持者,體現了藏傳佛教對印度教神祇的吸收與改造。其使用方式多集中在祈請、供養和密法儀軌中,旨在保護修行環境或增益事業。這種功能的由來與藏傳佛教的歷史發展、印度教的影響以及本土苯教的融合密切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