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質 : 五色布 . 煙供使用 . ( 特價商品無折扣 )
尺吋 : 20 gm ( 大約重量 )
敘述 :
在藏傳佛教中,**煙供五色布**(藏語常稱為「桑布」,藏文:བསང་ཡིག་,bsang yig)是煙供儀式(藏語:བསང་མཆོད་,bsang mchod)中常見的供品之一,用於祈福、淨化業障、供養眾生及護法神祇。以下將從其**影響與地位**、**使用方式**及**由來**三方面進行闡述。
一、煙供五色布在藏傳佛教中的影響與地位
1. **宗教與文化意義**:
- **淨化與供養**:煙供(桑供)是藏傳佛教中重要的儀式,旨在通過燃燒供品(如香粉、木材、五色布等)產生煙霧,供養六道眾生、天龍八部、護法神及地方神靈,以平息障礙、消除業障、祈求平安吉祥。[](https://vocus.cc/article/65f83a5cfd89780001af6d99)
- **五色布的象徵**:五色布(通常為白、紅、藍、綠、黃)代表五方佛、五智及五元素(地、水、火、風、空),象徵宇宙的和諧與平衡。在煙供中,五色布的燃燒被認為能將供養的意願傳遞到各個層面的靈界,增強儀式的效力。
- **慈悲與布施**:煙供以慈悲心為核心,通過供養無形眾生(如餓鬼、亡魂等),體現佛教的布施精神。五色布作為供品之一,強化了這種慈悲的象徵,幫助修行者累積福德資糧。
2. **在藏傳佛教中的地位**:
- 煙供是藏傳佛教日常修行和大型法會中的常見儀式,尤其在格魯派、寧瑪派等教派中廣泛應用。五色布雖非煙供的核心供品,但其象徵性和視覺效果使其在儀式中具有重要輔助作用。
- 在藏區,煙供儀式常與地方信仰(如苯教的某些習俗)融合,體現了藏傳佛教兼容並蓄的特質。五色布的使用也與苯教的五色旗(經幡)有一定淵源,顯示了藏傳佛教與本土文化的結合。
3. **影響範圍**:
- 煙供五色布不僅在藏區(如西藏、青海、四川等地)廣泛使用,也隨著藏傳佛教的傳播,影響到蒙古、內蒙古、不丹、尼泊爾及西方藏傳佛教修行團體。
二、煙供五色布的使用方式
1. **儀式準備**:
- **選材**:五色布通常選用棉、麻或絲質材料,裁成小塊或條狀,顏色為白、紅、藍、綠、黃,象徵五方佛及五元素。這些布料通常是乾淨且未經污染的,以確保供品的純淨。
- **搭配其他供品**:五色布與其他供品(如香粉、糧食、藥材、木材等)一起準備,置於專用的煙供爐或露天火堆中。
2. **儀式過程**:
- **點燃供品**:在煙供儀式中,修行者或僧侶先唸誦煙供經文(如《桑卻》或相關密續),祈請諸佛、菩薩、護法神及六道眾生接受供養。隨後點燃供品,五色布與其他材料一起燃燒,產生濃煙。
- **煙霧的象徵**:煙霧被認為是供養的載體,能將供品轉化為無形的資糧,供養無形眾生。燃燒五色布時,其五種顏色代表不同的供養對象和祈願(如白色代表淨化,紅色代表力量等)。
- **地點與時機**:煙供通常在清晨或傍晚進行,地點多為戶外高處(如山頂、寺院屋頂),以便煙霧能廣泛傳播。特殊節日(如藏曆新年、佛誕日)或個人祈福、超度時也會舉行。
3. **功德與目的**:
- 根據龍德上師的開示,煙供能「化消災劫」,幫助修行者消除壽命障礙、疾病、惡夢及災禍,並廣結善緣。
- 五色布的燃燒被認為能增強儀式的視覺與象徵效果,使供養更全面,涵蓋物質與精神層面。
三、煙供五色布的由來
1. **藏傳佛教的歷史淵源**:
- 煙供儀式的起源可追溯到藏傳佛教形成初期(7-8世紀),當時佛教從印度傳入西藏,與當地苯教融合。苯教有燃燒供品以供養神靈的傳統,藏傳佛教吸收了這一習俗,並賦予其佛教的慈悲與供養內涵。
- 五色布的使用可能受到苯教五色經幡的啟發。苯教的五色旗用於祈福與驅邪,藏傳佛教將其改進為煙供的一部分,融入密宗的象徵意義(如五方佛、五智)。
2. **印度密宗的影響**:
- 藏傳佛教的密宗傳承源於印度晚期佛教,尤其是無上瑜伽續的儀式。印度密宗中,燃燒供品(如香、布料)用於火供(homam)儀式,旨在供養諸神或淨化業障。藏傳佛教將此儀式本土化,形成了煙供,並加入五色布以強化象徵性。
3. **松贊干布與蓮華生大士的貢獻**:
- 藏傳佛教的奠基者松贊干布(7世紀)通過迎娶尼泊爾毗俱底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引入佛教儀式與文化,為煙供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 8世紀,蓮華生大士(Padmasambhava)入藏傳法,將密宗儀式系統化,並吸納苯教元素,確立了煙供作為密宗修行的一部分。蓮華生大士的傳承(寧瑪派)尤其重視煙供,五色布的使用在這一時期逐漸規範化。
4. **文化演變**:
- 隨著藏傳佛教的發展,五色布的使用從最初的簡單供品演變為具有豐富象徵意義的儀式元素。尤其在後弘期(10世紀後),隨著大譯師仁欽桑波和馬爾巴等人從印度引進更多密宗經典,五色布的象徵意義進一步深化,與五方佛、五智的教義緊密結合。
總結
**煙供五色布**在藏傳佛教中雖非核心法器,但因其象徵五方佛與五元素的深刻意涵,在煙供儀式中具有重要的輔助作用。它體現了藏傳佛教慈悲布施的精神,幫助修行者淨化業障、祈福消災,並供養六道眾生。其使用方式源於印度密宗火供與西藏苯教的融合,經松贊干布、蓮華生大士等人的弘揚,逐漸成為藏傳佛教儀式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代,隨著藏傳佛教的全球化,五色布的應用也擴展到世界各地,成為連接傳統與現代修行的重要媒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