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發專區 Wholesale at Zambala
關於臧巴拉 臧巴拉產品 購物FAQ 行事曆 連絡我們
twitter Plurk Plurk
Sign in /
購物車:
購物車清單
精雕八吉祥純銅供杯7個1組
精雕八吉祥純銅供杯7個1組
供杯
產品編號:3474

零售價格 NT 4980
批發價格 NT XXXX
《觀看批發價請先 (申請) 成為批發商》
購物數量
顧客記得來電詢問有無庫存!!
02-21001919
產品內容介紹

材質 : 精雕八吉祥純銅供杯7個1組

尺寸 : 直徑7.5 x公4 公分

敘述 :

在藏傳佛教中,**七供杯**(或稱七供碗,藏語:Yonchap)是一種重要的供養法器,用於寺院或個人修行者的佛壇上,向佛、菩薩、護法神等供奉,以表達虔誠、累積功德並淨化自身業障。以下將詳細敘述七供杯在藏傳佛教中的影響地位及其神話故事由來。

 

一、七供杯在藏傳佛教中的影響與地位

 

1. **宗教儀式中的核心角色**  

   七供杯是藏傳佛教供養儀式中的重要工具,通常以七個金屬或陶瓷製的小碗盛裝不同供品,排列於佛壇前,象徵對佛陀及諸聖眾的供養。這些供品通常包括:

   - **水(飲用水)**:象徵清淨和供養一切眾生的基本需求。

   - **水(洗足水)**:表示淨化業障和恭敬。

   - **花**:象徵美麗與無常,供養佛的色身。

   - **香**:代表戒定慧,淨化環境與心靈。

   - **燈**:象徵智慧,驅散無明。

   - **塗香(香水)**:表示清淨與供養。

   - **食**:象徵滋養與布施。

 

   這些供品反映了藏傳佛教對顯教與密教的融合,強調供養的行為不僅是物質上的奉獻,更是修行者內心虔誠與智慧的展現。七供杯的使用在藏傳佛教的日常修行、寺院法會及個人佛壇供奉中無處不在,是修行者與佛菩薩建立聯繫的重要媒介。

 

2. **累積功德與淨化業障**  

   在藏傳佛教中,供養被視為累積福德資糧的重要方式。七供杯的供奉不僅是對佛陀的敬意,也象徵修行者對三寶(佛、法、僧)的皈依與奉獻。根據藏傳佛教的教義,供養的行為能幫助修行者清除內心的貪嗔癡,增進慈悲與智慧,進而為證悟佛果奠定基礎。

 

 

3. **文化與象徵意義**  

   七供杯的設置與排列方式有嚴格的規定,體現了藏傳佛教對儀軌的重視。七供杯通常按順序排列,從左到右或右到左(依據不同教派),每碗之間的距離需均等,象徵修行者的專注與精進。這種規範化的供養方式也反映了藏傳佛教對細節與紀律的重視,與其密宗修行的嚴謹性相呼應。

 

4. **跨教派的重要性**  

   無論是寧瑪派、噶舉派、薩迦派還是格魯派,七供杯都在藏傳佛教的各個教派中廣泛使用。不同教派可能在供品的具體內容或儀軌細節上略有差異,但七供杯作為供養的核心工具,其地位在藏傳佛教中是普遍且不可或缺的。特別是在密宗修持中,七供杯常與曼陀羅供養、護法神供奉等複雜儀軌結合,進一步凸顯其重要性。

 

二、七供杯的神話故事與由來

 

七供杯的由來並無單一明確的神話故事記載,但其起源與意義深深植根於佛教的供養傳統,並融合了藏傳佛教的本土特色與密宗思想。以下是七供杯由來的背景與可能的傳說淵源:

 

1. **佛教供養傳統的延續**  

   七供杯的實踐源自早期佛教的供養文化。在釋迦牟尼佛時代,信眾以鮮花、香、燈、食物等供養佛陀,表達對佛法的尊崇。這種供養傳統被藏傳佛教吸收,並在西藏的環境與文化中加以改造,形成了七供杯的固定形式。七供杯的七種供品對應於《華嚴經》等經典中描述的淨土莊嚴,象徵佛國的清淨與圓滿。

 

 

2. **與松贊干布及文成公主的傳說**  

   藏傳佛教的供養儀式與吐蕃時期(7世紀)的佛教傳入密切相關。根據藏傳佛教文獻,吐蕃贊普松贊干布迎娶尼泊爾毗俱底公主(尺尊公主)與唐朝文成公主時,兩位公主分別帶來了佛像、經書及供養法器,為藏傳佛教的奠基做出了貢獻。文成公主帶來的釋迦牟尼十二歲等身像被供奉於小昭寺,毗俱底公主帶來的八歲等身像則供奉於大昭寺。這些佛像的供奉儀式中,可能已包含類似七供杯的供養方式,用以供奉佛像並淨化寺院環境。雖然無明確記載七供杯的具體起源,但這種供養形式很可能在這一時期逐漸標準化,成為藏傳佛教儀軌的一部分。

 

 

3. **苯教與密宗的融合**  

   藏傳佛教在發展過程中吸收了西藏本土苯教的元素。苯教有供奉水、香、花等供品的傳統,這些供品與佛教的供養實踐有相似之處。七供杯的形成可能受到苯教供養儀式的影響,並在蓮花生大師(8世紀)入藏傳法時,進一步與密宗的壇城供養、護法神儀軌相結合,形成了獨特的七供杯供養形式。蓮花生大師在折服苯教神靈並將其納入佛教護法體系的過程中,可能也規範了供養儀式,使七供杯成為密宗修行的重要工具。

 

4. **密宗曼陀羅與七供杯的關聯**  

   在藏傳佛教的密宗修持中,七供杯常與曼陀羅供養相關聯。曼陀羅是宇宙的象徵,七供杯的供品被視為對宇宙中諸佛菩薩的供養,象徵修行者將自身與宇宙的和諧相連。根據《持明咒藏》等密宗經典,供養法器(如七供杯)在壇城儀式中用以供奉本尊與護法神,幫助修行者進入甚深禪定狀態。這種密宗思想的融入,使七供杯不僅是物質供養的工具,更成為通往證悟的修行媒介。

 

 三、七供杯的文化影響

 

1. **藏傳佛教的全球化**  

   隨著藏傳佛教傳播至歐美及亞洲其他地區(如台灣),七供杯作為供養法器也隨之普及。在西方,許多藏傳佛教中心和修行者家中都設有七供杯,成為日常修行的一部分。這種供養形式不僅保留了藏傳佛教的傳統,也促進了其在全球的認同與傳播。

 

 

2. **藝術與工藝**  

   七供杯本身也是一種精美的宗教藝術品,常以銀、銅或黃銅製成,表面刻有吉祥圖案或密宗符號。這些法器的製作工藝反映了藏族文化的精湛技藝,成為藏傳佛教物質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總結

 

七供杯在藏傳佛教中具有重要的宗教與文化地位,是供養儀式不可或缺的工具,象徵修行者的虔誠、淨化與累積功德。它的由來雖無單一神話故事,但與早期佛教的供養傳統、吐蕃時期的佛教傳入、苯教的本土影響以及密宗的曼陀羅儀軌密切相關。七供杯不僅是物質供養的象徵,更是修行者與佛菩薩聯繫的橋樑,體現了藏傳佛教顯密兼修的獨特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