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批發商: |
|
/ |
|
|
|
|
|
|
|
|
沒有甚麼比猜疑的習氣更具殺傷力,它能分裂人群,是友誼與親情的毒藥,是惱怒與傷害之刺,仇殺之劍!-- Gautam Buddha (563-483 B.C.) |
|
|
|
|
|
|
|
|
|
|
|
|
|
|
|
|
|
 |
|
顧客記得來電詢問有無庫存!! 02-21001919 |
|
|
|
|
|
|
材質 : 純銅 . 電鍍 . 鑄造 . 彩繪
尺寸 : 高度約 20.5 公分
敘述 :
七政寶在佛教中的概述
七政寶(又稱輪王七寶或轉輪聖王七寶),是佛教經典中描述的七種珍貴寶物,源自印度佛教傳統,後傳入中國及藏傳佛教。它們不僅象徵世間權力與富饒,更被賦予深層的精神意涵,代表轉輪聖王(Cakravartin,梵文意為「轉輪王」)統治天下的神聖權威。在佛教儀式中,七政寶常被用作供養品,特別在藏傳佛教的壇城布設、意幻供養或法會中,象徵信眾將整個國土與權力奉獻給佛陀,祈求世間太平與法輪常轉。 這些寶物通常以金屬、寶石或象徵物(如綠松石、瑪瑙)製成,置於佛壇或曼荼羅中央,作為視覺與心靈的供養媒介。
七政寶的具體組成如下表所示(依據《佛說輪王七寶經》所述):
| 寶物名稱 | 描述與象徵 |
|----------|------------|
| **輪寶(金輪寶)** | 千輻金輪,從天而降,象徵王權與法輪,能征服四方,無人能敵。對應「擇法覺支」,助人辨別正法。 |
| **象寶** | 純白巨象,力大無窮,能馱負千重,象徵穩定與力量。對應「捨覺支」,助人捨棄貪執。 |
| **馬寶** | 迅捷神馬(常有青、黃、赤、白四色),日行千里,象徵速度與智慧。對應「精進覺支」,激勵修行精進。 |
| **君寶(女寶或后妃寶)** | 美麗賢淑的王后,具神通與智慧,象徵和諧與統御。對應「喜覺支」,帶來內心喜悅。 |
| **臣寶(財臣寶)** | 智慧財相,能生無盡財富,象徵經濟繁榮。對應「輕安覺支」,使身心輕鬆自在。 |
| **將軍寶** | 勇猛將軍,無敵於戰場,象徵軍事力量。對應「定覺支」,助人入定。 |
| **摩尼寶(珠寶)** | 如意寶珠,能滿足一切願望,照亮黑暗,象徵解脫與光明。對應「捨覺支」或「念覺支」,喚醒正念。 |
這些寶物不僅是物質象徵,還對應佛教的「七覺支」(擇法、精進、喜、輕安、念、定、捨),代表克服修行障礙的覺悟之道。
在佛教儀式中的角色
在佛教儀式中,七政寶扮演多重角色,主要體現為供養、護持與象徵性功能:
1. **供養品與壇城佈置**:在藏傳佛教的密乘儀軌(如觀想供養或火供法會)中,七政寶被視為「意幻供養」的核心元素。修行者透過心念觀想這些寶物,將其奉獻給本尊或三寶,象徵將整個王國的權力、財富與軍力無條件供養佛法。這有助於累積福德,祈求國泰民安與法界和諧。 例如,在曼荼羅壇城中,它們常置於中央,與八吉祥並列,強化儀式的莊嚴氛圍。
2. **護法與王權象徵**:七政寶代表轉輪聖王的「七種權力」,用於護持佛法。歷史上,如武則天時期,它們被融入政治儀式,象徵統治者以佛教王權觀治理天下,維護佛教大業。 在現代寺廟,如台灣的噶居寺或故宮展覽中,七政寶常以金屬或寶石雕琢形式出現,用於法會或展覽,提醒信眾世間權力應服務於解脫之道。
3. **精神修持工具**:透過觀想七政寶,修行者能對應七覺支,克服貪嗔癡等煩惱。例如,輪寶助辨正法,摩尼寶喚醒正念,從而提升儀式的冥想深度。 在日常上香或家庭佛壇中,它們也常以簡化形式(如七寶瓶)出現,作為祈福的護持物。
總體而言,七政寶不僅是儀式的視覺焦點,更橋接世間權力與出世解脫,教導信眾以王者之心護持正法。
七政寶的由來
七政寶的由來可溯源至早期佛教經典,特別是《佛說輪王七寶經》(又稱《轉輪聖王經》),這部經描述了轉輪聖王出世時的奇蹟現象。 在印度吠陀與佛教傳統中,轉輪王是具大福德的世間統治者,其出現標誌人間進入「賢劫」或太平盛世。當轉輪王誕生時,以其無量功德感召天神,七政寶會從天而降,自然現前,無需人力尋覓。 這些寶物具神通力,能自動滿足王的願望:輪寶征服敵國,象馬運輸軍需,臣將輔佐政事,摩尼生財無盡。
此概念從印度傳入中國後,融入漢傳與藏傳佛教。唐代武則天自稱「轉輪聖王」,以七寶為政治符號,強化其統治合法性。 在藏傳佛教中,它們演變為供養法器,強調「心供」而非物質,體現密乘的意幻觀。
七政寶的相關故事
七政寶的故事主要圍繞轉輪聖王的神話敘事,散見於《華嚴經》、《大寶積經》等佛教典籍。以下是核心故事梗概:
在遙遠的「賢劫」中,每當人間動盪,釋迦牟尼佛的前世菩薩會轉生為轉輪聖王(如鐵輪王、金輪王等四種轉輪王,分統四洲或一洲)。故事以一位名為「月光王」的轉輪聖王為例:王出生於憍賞毗國,具三十二大丈夫相,福德無邊。當王滿十六歲,登基之日,天空忽然金光大放,一面千輻金輪從虛空中降臨,輪寶自動轉動,發出「法輪常轉」之聲。王手持輪寶,率象寶馱負軍糧、馬寶馳騁千里,即刻征服四方諸侯,無須戰鬥,敵國皆臣服。
隨後,臣寶現身,為王開創無盡寶藏,國庫充盈;將軍寶率軍護邊,無敵於世;后妃寶(君寶)以智慧輔佐,內外和諧;摩尼寶懸於王宮,照亮黑暗,滿足萬民願望。王以此七寶統治「四天下」(東勝神洲、南贍部洲、西牛賀洲、北俱盧洲),天下太平,人民壽命延長,無盜賊與戰爭。王更護持佛法,興建寺廟,廣傳正法,直至遇見釋迦牟尼佛,方棄王位出家成道。
此故事象徵「福德轉化為智慧」:轉輪王的世間權力最終導向出世解脫,七政寶則提醒修行者,世間財富若用於正法,便成解脫資糧。在藏傳佛教中,此故事常融入唐卡畫作或壁畫,如元朝夏魯寺的龍鳳御座圖,描繪七寶環繞王座,強調皇室與佛教的融合。
透過這些元素,七政寶不僅是佛教儀式的華麗點綴,更是教化世人的寓言,引導信眾從權力中覺醒本心。







|
|
|
 |
|
|
|
|
|
|
|
|
|
|
|
|
|
|
|
|
© 2025 Zambal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No part of this site may be reproduced without our written Permission.
服務信箱:ZambalaLLC@gmail.com
電話:02-2100-1919
傳真:02-2523-1515
地址:台北市民生東路二段104號
Unless stated otherwise in content's license. Design B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