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質 : 印刷唐卡 - 準堤佛母
尺寸 : 約約 186 x 114 公分
敘述 :
準提佛母(藏文:Tsundri,梵文:Cundī)在藏傳佛教中是一位重要的本尊,屬於密教中的觀音菩薩化身之一,以智慧、慈悲與神通廣大著稱。她在藏傳佛教的影響與地位主要體現在其修持法門的普及性,以及對修行者增益智慧、淨化業障和實現世俗與出世願望的加持力。以下將從她的影響地位與神話故事由來兩個方面進行敘述。
一、準提佛母在藏傳佛教中的影響與地位
1. **修持法門的普及性**:
- 準提佛母的修持在藏傳佛教中屬於密宗法門,特別是在寧瑪派、噶舉派和格魯派中,都有她的修法傳承。她的修持法以「準提咒」(或稱準提真言)為核心,咒語為:「唵折隸主隸準提娑婆訶」(梵文:Oṃ cale cule cundī svāhā)。此咒被認為具有強大的加持力,能淨化業障、增長福慧,並幫助修行者迅速成就。
- 準提法門因其簡便且不需繁複灌頂即可修持(在某些情況下),在藏傳佛教與漢傳佛教中都頗受歡迎,特別適合在家修行者。她的修法被視為「速疾成就」之道,能幫助修行者在短時間內獲得顯著的靈驗。
2. **象徵與功德**:
- 準提佛母通常被描繪為十八臂、三眼,象徵她無邊的智慧與慈悲,以及對眾生多方面的救度能力。她的三眼代表洞悉過去、現在、未來,十八臂則象徵她能同時應對眾生的各種需求。
- 她被視為觀音菩薩的化現之一,與其他女性本尊如度母(Tara)或金剛亥母(Vajrayogini)有密切關聯,但她的獨特之處在於兼具慈悲與智慧的特質,特別適合修持般若智慧的修行者。
- 準提佛母的修持被認為能幫助修行者消除障礙、增長福報、實現願望,並在修行路上獲得快速進展,因此在藏傳佛教中,她常被視為「速成本尊」。
3. **在藏傳佛教中的地位**:
- 雖然準提佛母在藏傳佛教中的地位不如綠度母或文殊菩薩那樣顯赫,但她在特定傳承和實修團體中仍有重要影響。特別是在一些融合漢藏佛教的地區(如中國藏區或漢地密宗),她的修法非常流行。
- 準提佛母的修持也常與其他本尊的修法結合,如觀音菩薩或大日如來,形成綜合性的密教實修體系。
二、準提佛母的神話故事與由來
1. **神話起源**:
- 準提佛母的形象與傳說主要源自佛教密宗經典,特別是《準提陀羅尼經》(Cundī Dhāraṇī Sūtra)。根據經典記載,準提佛母是觀音菩薩為救度眾生而化現的女性本尊之一,旨在以強大的智慧與慈悲幫助眾生脫離苦海。
- 她的名字「Cundī」在梵文中意為「清淨」或「純潔」,象徵她能淨化眾生的業障與煩惱。她的十八臂形象據說是為了應對眾生無數的需求,展現無量神通。
2. **經典中的傳說**:
- 根據《準提陀羅尼經》,釋迦牟尼佛在靈鷲山為眾生宣說準提法門時,準提佛母現身,以三眼十八臂的形象示現,傳授準提咒。經中記載,修持此咒能讓修行者在現世獲得福報、智慧,並最終成就佛果。
- 傳說中,準提佛母曾以神通力幫助無數眾生實現願望,特別是那些在修行或生活中遭遇障礙的人。她的咒語被認為具有不可思議的力量,能感應諸佛菩薩的加持。
3. **在藏傳佛教中的傳承**:
- 準提佛母的修法在藏傳佛教中主要通過密續(如《大乘莊嚴寶王經》)傳承而來。她的形象和修法在印度密教時期已具雛形,後隨密教傳入西藏,與藏傳佛教的度母崇拜等傳統結合,形成了獨特的修持方式。
- 在藏傳佛教的傳說中,準提佛母常被描述為觀音菩薩的化身之一,與綠度母、白度母等本尊有相似的救度功能,但她的修法更強調智慧的啟發與業障的淨化。
4. **文化融合與傳播**:
- 準提佛母的崇拜在藏傳佛教與漢傳佛教的交融中尤為突出。她的修法在唐代由金剛智、不空等密教大師傳入漢地,後在藏傳佛教中進一步發展。她的形象和咒語也因其簡潔而易於傳播,成為許多在家修行者與出家僧人修持的對象。
- 在藏傳佛教的藝術中,準提佛母的唐卡與造像常呈現她坐在蓮花座上,手持各種法器(如金剛杵、寶劍、蓮花等),象徵她多方面的加持力。
三、總結
準提佛母在藏傳佛教中是一位兼具慈悲與智慧的女性本尊,雖然地位不如某些主要本尊顯赫,但因其修法簡便、靈驗迅速,而在修行者中廣受歡迎。她的神話由來與觀音菩薩的化現有關,通過《準提陀羅尼經》等經典傳播,展現了她淨化業障、增長智慧的強大加持力。在藏傳佛教的實修傳統中,準提佛母的修持為眾生提供了速疾成就的途徑,特別是在智慧與福報的追求上,具有重要的影響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