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發專區 Wholesale at Zambala
關於臧巴拉 臧巴拉產品 購物FAQ 行事曆 連絡我們
twitter Plurk Plurk
Sign in /
購物車:
購物車清單
福慧除障煙供香粉(75公克)
福慧除障煙供香粉(75公克)
產品編號:3315

零售價格 NT 250
批發價格 NT XXX
《觀看批發價請先 (申請) 成為批發商》
購物數量
顧客記得來電詢問有無庫存!!
02-21001919
產品內容介紹

材質 : 藥材 . 香粉 . 甘露丸 . 青稞粉

尺寸 : 每包 75 公克

敘述 :

除障香在藏傳佛教中是一種重要的宗教與文化器物,主要用於淨化環境、消除業障、安定身心及促進修行,深受藏傳佛教徒的推崇。以下將從其在藏傳佛教中的影響與地位、使用方式及其由來三方面進行詳細敘述。

 

一、除障香在藏傳佛教中的影響與地位

 

除障香(藏語中常稱為“bsang”,意為煙供或淨化香)在藏傳佛教中具有重要的宗教意義,與藏傳佛教的密宗傳統和本土文化密切相關。它不僅是一種實用的淨化工具,還承載了深厚的宗教與文化象徵意義,其影響與地位可從以下幾點來看:

 

1. **淨化與除障的核心角色**  

   除障香被視為淨化空間、消除穢氣與負面能量的聖品。藏傳佛教認為,環境中的負面能量(外障)或個人的業力(內障)會阻礙修行與福報的累積。除障香通過燃燒天然香料,釋放出的香氣被認為能驅散這些障礙,淨化磁場,促進身心靈的和諧。

 

2. **宗教儀式中的廣泛應用**  

   在藏傳佛教的法會、禪修、祈福、超度等儀式中,除障香是不可或缺的供養品。它常用於煙供(bsang)儀式,通過燃燒香料向上供養諸佛菩薩,向下施予眾生,以化解惡緣、累積福報。此外,除障香也用於祈雨、消災等特定儀式,顯示其在藏傳佛教實踐中的多功能性。

 

3. **文化與信仰的融合**  

   除障香的應用不僅限於宗教儀式,還融入藏族日常生活。例如,藏民在家中點燃除障香以淨化居家環境,或在特殊場合(如從陰氣較重的地方返回時)使用以去除外障。這種日常化的使用使除障香成為藏傳佛教文化的重要載體,體現了佛教與西藏本土苯教的融合。

 

4. **跨地域的影響**  

   除障香的影響不僅限於西藏,還遍及蒙古、尼泊爾、不丹及漢傳密宗地區。隨著藏傳佛教的傳播,除障香的使用也傳入歐美等地,成為當地藏傳佛教修行者淨化身心的重要工具,顯示其在全球藏傳佛教社群中的重要地位。

 

二、除障香的使用方式

 

除障香的使用方式多樣,涵蓋宗教儀式與日常應用,具體方式因場合和目的而異。以下是常見的使用方式:

 

1. **宗教儀式中的使用**  

   - **煙供(bsang)儀式**:除障香常作為煙供的主要材料,通過燃燒香粉或香條,供養諸佛、菩薩及護法,並施予六道眾生,以化解冤親債主、消除業障。使用時,信眾會將除障香置於專用香爐中點燃,伴隨持咒或誦經,讓香煙裊繞以淨化空間。

 

   - **禪修與靜坐**:在禪修或靜坐時,點燃除障香能幫助穩定心神、增強定力,並淨化磁場,促進修行效果。

 

   - **超度與祈福**:在喪葬儀式或祈福法會中,除障香用於淨化亡魂的業障,幫助其脫離惡道,往生淨土。

 

2. **日常應用**  

   - **淨化環境**:藏民常在家中或寺院點燃除障香,以去除穢氣、淨化空間,特別是在搬入新居、節日或從醫院、殯儀館等地方返回時使用。

 

   - **身心調和**:當感到心情煩躁或運氣不佳時,點燃除障香可平復情緒、提升專注力,幫助回歸平靜。 

 

   - **隨身攜帶**:部分除障香粉可製成香囊隨身攜帶,用於趨吉避兇,保護個人磁場。 

 

 

3. **使用注意事項與禁忌**  

   - **正確心態**:使用除障香時需保持正念,避免心懷惡意或恐懼,以免影響淨化效果。 

 

   - **適宜人群**:除障香成分天然,孕婦可使用,但建議3歲以下幼童避免接觸。

 

   - **燃燒方式**:點燃後吹熄火焰,讓香煙自然散發,燃燒時需注意通風,避免火患。 

 

   - **避免誤解**:除障香本身不會招惹負面能量,正確使用可吸引正面能量。

 

 

三、除障香的由來

 

除障香的由來與藏傳佛教的發展及西藏本土文化的融合密切相關,以下從歷史與文化背景進行分析:

 

1. **起源於印度密宗與藏傳佛教的融合**  

   除障香的宗教功能源自印度大乘佛教的密宗傳統,特別是7世紀起,隨著佛教傳入西藏,密宗的供養與淨化儀式逐漸融入藏地文化。印度密宗強調通過供香、煙供等方式淨化環境與身心,這一傳統被藏傳佛教吸收並發揚光大。 

 

 

2. **本土苯教的影響**  

   在佛教傳入西藏之前,苯教(雍仲本教)已有使用香料進行祭祀與淨化的傳統。藏傳佛教在傳播過程中吸收了苯教的部分元素,例如對自然神靈的崇拜與煙供儀式,使除障香成為融合苯教與佛教特色的產物。蓮花生大士在8世紀入藏時,將苯教的祭祀方式與密宗儀軌結合,奠定了除障香的宗教基礎。 

 

 

3. **經典與傳承的確立**  

   除障香的使用在藏傳佛教的《甘珠爾》與《丹珠爾》中有所記載,這些經典收錄了大量關於供香與淨化的儀軌。隨著後弘期(10世紀後)藏傳佛教的復興,寧瑪派、薩迦派、噶舉派、格魯派等教派進一步規範了除障香的製作與使用方式,使其成為標準化的宗教器物。  

 

4. **原料與製作的演變**  

   除障香通常由多種天然香料製成,如白檀、沉香、鼠尾草、聖木等,部分還加入中藥材或加持聖物(如甘露丸)。這些原料的選擇與配比反映了藏傳佛教對自然與靈性的重視。例如,光之薩滿的極品除障香使用20餘種中藥材,並在端午節午時以天地至陽之氣加持,體現了藏傳佛教與漢傳文化的交融。

 

總結

 

除障香在藏傳佛教中不僅是淨化環境的工具,更是連接宗教儀式、修行實踐與日常生活的橋樑。其影響與地位體現在淨化業障、促進修行及融合藏傳佛教與本土文化的多重角色上。使用方式涵蓋煙供、禪修、淨化環境等多種場景,需以正念操作以發揮最大功效。其由來可追溯至印度密宗與西藏苯教的融合,經由藏傳佛教的傳承與發展,成為當今藏傳佛教文化的重要象徵。通過深入了解除障香的宗教與文化背景,可更尊重並正確地運用這一聖品。

 

 

 

福慧除障煙供粉

取材天然並遵循古法,經由高僧喇嘛加持而成。

煙供是一項殊勝且迅速的除障法門,藉由薰煙的香氣,行煙供佈施於六道眾生,另獲安樂,淨息諸障,助其超脫輪迴之苦,得究竟涅槃之樂。

若每日持續不斷施行煙供,可提升運氣、累積福慧資糧,並能夠淨化環境磁場、除障消業、利益亡者親友,令事業廣大、諸願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