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發專區 Wholesale at Zambala
關於臧巴拉 臧巴拉產品 購物FAQ 行事曆 連絡我們
twitter Plurk Plurk
Sign in /
購物車:
購物車清單
火供用具組 大
火供用具組 大
產品編號:2865

零售價格 NT 35000
批發價格 NT XXXXX
《觀看批發價請先 (申請) 成為批發商》
購物數量
顧客記得來電詢問有無庫存!!
02-21001919
產品內容介紹

材質 : 黃銅 . 鑄造 . 法會儀式 . 佛具

尺寸 : 2 件1組, 長度約 50~ 75 cm

敘述 :

火供擦擦的由來

 

「火供擦擦」是藏傳佛教中一種特殊的宗教藝術品與儀式供養物的結合,指的是在火供(Homa,藏語稱「진塞」,意為焚燒供養)法會中使用或加持的「擦擦」(Tsatsa,源自梵語「satchāya」,意為「複製」或「模製」)。擦擦本身起源於古印度,約在7世紀左右隨佛教東傳進入西藏,最初是從印度石板塔內置放聖物的風俗演變而來,用凹型金屬模具將軟泥(膠泥)壓製成小型佛像、佛塔、經咒或曼荼羅圖案的脫模泥塑。早期擦擦多為印度風格,如天降塔、菩提塔或《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經文圖案,邊緣不規整,常以紅色陶土製作。

 

在西藏,擦擦於10世紀阿底峽尊者入藏傳法時期開始盛行,逐漸本土化,圖案轉為藏傳佛教本尊如釋迦牟尼、度母、文殊菩薩、宗喀巴大師等,並融入六字真言(嗡嘛呢唄咪吽)或壇城圖案。製作過程中,常摻入麥粒、珍寶粉末、香料,甚至高僧圓寂後火葬的骨灰舍利,以增強加持力。這不僅是藝術複製,更是積攢善業的宗教實踐,體現藏傳佛教「重像設」(以形象教化文盲信眾)的傳統。 火供擦擦的特定用法則源自苯教(西藏本土宗教)對火元素的崇拜,約追溯至公元前1600年象雄文明的四大元素崇拜,後融入藏傳佛教的火供儀式中,將擦擦作為「福物」(供養品)焚燒,以象徵將功德轉化為甘露,供養本尊、空行母與護法神。

 

使用時機

 

火供擦擦主要用於藏傳佛教的火供大法會,這是息(平息災厄)、增(增長福德)、懷(控制惡緣)、誅(降伏魔障)四類修法的前置儀軌,常在特定時機舉行,以求消災祈福、超度亡靈或積修功德。具體時機包括:

 

- **災厄頻仍或新年祈安時**:如藏曆新年(洛薩爾)前夕,或地震、疫病等自然災害發生後,僧眾修息災火供,將擦擦作為福物焚燒,祈求平息業障。

- **超度亡靈或往生儀式**:在親人圓寂後的火葬或天葬後,將骨灰摻入擦擦製作,於傍晚或晚間(餓鬼道活躍、空行母聚集之時)進行超度火供,將擦擦置於亡者遺體或壇城上焚燒,助其業障盡除、往生淨土。

- **寺院開光或壇城供奉時**:在建造佛塔、開光佛像或修曼荼羅壇城前,製作並加持擦擦,於火供中獻供,增強壇城的加持力。常見於寺院七日壇城修法結束後,回向功德。

- **個人修持或朝聖時**:信眾在家或朝聖途中製作擦擦,於小型火供中焚燒,作為隨身祈福之用,尤其在滿月或吉日。

 

此外,擦擦不限於火供,也用於日常積德,如置於瑪尼堆、修行窟或嘎烏盒內佩戴,但火供是其最具象徵性的「轉化」時機,將物質擦擦化為煙霧甘露,象徵無常與轉依。

 

使用方式

 

火供擦擦的使用方式嚴格依循藏傳佛教儀軌,結合製作、加持與焚燒三步,強調觀想與回向。以下是詳細步驟:

 

1. **製作**:

   - 選材:以紅土、黃土或寺廟聖土為基,摻入麥粒(象徵豐饒)、香料(增香氣)、珍寶粉(增財富)或高僧骨灰(增加持)。若為火供專用,可加黑芝麻或穀物作為福物成分。

   - 壓模:將軟泥置入金屬或銅質模具(刻有本尊圖案,如長壽佛或壇城),用力壓實脫模,邊緣修整。尺寸小巧(通常2-10厘米),便於攜帶。

   - 烘乾:置於陰涼處自然乾燥,或輕火烘烤,避免龜裂。過程可誦本尊心咒千遍以上,注入加持。

 

2. **加持與供奉**:

   - 置於壇城:將擦擦供於火壇(三角形或圓形火壇)前,供水、供燈、供香,觀想本尊從擦擦中現前。僧眾或上師誦經開光,持續一日或七日。

   - 個人使用:信眾可將擦擦置於嘎烏盒內隨身攜帶,每日觀想禮拜,作為護身符。

 

3. **火供焚燒**:

   - 準備福物:將擦擦與其他供品(如糌粑、穀物、藥材)混合,置於火壇中央。觀想火為智慧火,將擦擦化為甘露雲,供養三寶與六道眾生。

   - 焚燒儀軌:上師率眾誦咒(如本尊心咒),點燃主火(用檀香木或松枝),逐步投入擦擦。焚燒時觀想煙霧上升為蓮花雲,承載功德迴向眾生。整個過程需在潔淨處進行,避免風大或雨天。

   - 回向:焚燒後,將餘燼撒於聖地或河中,回向消災長壽。對於超度擦擦,需觀想亡者隨煙往生。

 

火供擦擦不僅是物質供養,更是心靈轉化的象徵,強調「無住生心」,通過焚燒提醒無常,積累無量功德。若在家修持,建議依師傳授,避免自行操作以免違儀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