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性 : 孔雀羽毛 . 法器 . 儀式
尺寸 : 大約尺寸 26 X 13 cm
敘述 :
孔雀羽毛作為法器的由來與典故
孔雀羽毛(又稱孔雀翎或孔雀尾羽)在佛教中被視為一種重要的法器,其由來可追溯至古印度佛教傳統,並在中國佛教中得到廣泛應用。孔雀原產於印度次大陸,自古以來被視為吉祥之鳥,象徵美麗、尊貴與辟邪。佛教經典中,孔雀最早與「孔雀明王」(大孔雀明王,梵文:Mahāmāyūrī)緊密相關,這是佛教密宗中的重要本尊,屬於五大明王之一,專司消災解厄、醫病除毒。
由來
孔雀羽毛作為法器的起源,主要源自印度佛教的密教傳統。據《孔雀明王經》(或稱《大孔雀明王咒經》),孔雀明王以孔雀為坐騎或象徵,其羽毛被認為具有神聖力量。孔雀天生能啄食毒蟲而不受毒害,因此被譽為「解毒之鳥」,象徵佛菩薩能吞噬眾生內心的「五毒」(貪、嗔、癡、慢、疑),淨化煩惱。這種特性使孔雀羽毛從自然物轉化為宗教符號,用於法器製作。
在中國佛教中,孔雀羽毛的應用約在唐代開始流行,受印度密教影響。唐僧玄奘等高僧譯介相關經典後,孔雀羽毛逐漸成為寺廟法器。明清時期,佛教儀式中常用孔雀尾羽製作扇子或拂塵,稱為「孔雀扇」或「孔雀拂」,不僅用於扇風,還象徵驅除穢氣。古籍如《太平御覽》引《嶺南異物志》記載,古人以孔雀翎毛製成扇拂,視其為辟邪之物,這一習俗後融入佛教法器系統。
典故
孔雀羽毛的典故多與佛教神話和歷史故事相關,突出其辟邪、護法與吉祥寓意:
1. **孔雀明王吞毒典故**:據《孔雀明王經》,孔雀明王手持蓮花(象徵淨土)、俱緣果(醫藥之果,治病解毒)、吉祥果(帶來福報)與孔雀尾羽(驅邪護身)。傳說中,孔雀明王以其羽毛般的彩光照耀眾生,吞食一切毒物與魔障。一個著名故事是,古代印度有毒龍作亂,百姓染疫,孔雀明王現身,用羽毛扇動風雨,驅散毒氣,救度眾生。此典故強調孔雀羽毛的「解毒辟邪」作用,在佛教中被用來祈求平安。
2. **佛教藝術中的象徵**:在唐代敦煌壁畫和密宗唐卡中,常見孔雀明王像,手持孔雀尾羽作為法器,代表「西方無量壽佛之座」(阿彌陀佛的淨土以孔雀為飾)。《白寶口抄》(元代佛教文獻)記載:「耰麇梨童女手持三、五莖孔雀尾,則是除災的表徵。」這反映孔雀羽毛象徵西方極樂世界的吉祥與長壽。
3. **歷史應用典故**:清代佛教儀式中,喇嘛或僧侶常用孔雀羽毛裝飾法冠或法具,源自印度傳統。另一典故來自印度教與佛教交融的祭祀儀式,如瓦拉納西的阿闥多(Aarti)儀式中,孔雀羽毛代表「空氣與運動」元素,用於獻祭神明,象徵調和五行,淨化身心。這一習俗傳入中國佛教,成為法會中的常見道具。
此外,在民間佛教文化中,孔雀羽毛的眼狀斑紋(似古錢)被視為招財符,與佛教的福報概念相合。但在純粹佛教脈絡下,其核心仍是護法與除災。
孔雀羽毛在法會或儀式中的角色
在佛教法會(如消災法會、火供儀式、超度法會)或日常寺廟儀式中,孔雀羽毛常以扇子、拂塵或單根羽毛形式出現,扮演淨化、護持與象徵角色。其使用強調密宗傳統,旨在召請孔雀明王加持,祈求眾生免除災厄。
1. **辟邪淨化角色**:在法會開場或中段,法師手持孔雀扇輕拂壇場或信眾周圍,象徵驅散魔障與穢氣。據密宗儀軌,孔雀羽毛的彩光能「扇動風輪」,調和空氣元素,淨化會場能量。例如,在印度教-佛教融合的阿闥多儀式中,孔雀羽毛與火焰、香煙並用,代表五行平衡,幫助信眾獲得精神淨化。在中國佛教的消災祈福法會中,這一動作常用於誦持《孔雀明王咒》時,增強咒力。
2. **護法加持角色**:孔雀羽毛常置於佛壇或本尊像旁,作為供養物或護法符。法師在儀式中揮動孔雀尾羽,召請孔雀明王護持,祈求化解疾病、毒害與意外。在火供法會(Homa)中,它用於灑淨或點燃時的輔助,象徵吞噬五毒,帶來福壽。在藏傳佛教的長壽灌頂儀式中,孔雀羽毛裝飾曼陀羅,代表極樂淨土的吉祥。
3. **象徵與輔助角色**:在大型法會如水陸法會或盂蘭盆會中,孔雀羽毛用於裝飾法器或信眾頭飾,象徵忠誠與美德(孔雀見美而舞,喻見佛而喜)。其眼狀紋路寓意「多眼觀照」,法師以此提醒眾生警醒煩惱。數量上,常以單數(如3、5、7根)使用,象徵不盡福報。
總體而言,孔雀羽毛在佛教儀式中不僅是實用道具,更是連結本尊與眾生的橋樑,強調其神聖性與實用性。現代寺廟雖偶用仿製品,但傳統上仍重視天然羽毛,以維持其靈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