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發專區 Wholesale at Zambala
關於臧巴拉 臧巴拉產品 購物FAQ 行事曆 連絡我們
twitter Plurk Plurk
Sign in /
購物車:
購物車清單
不丹施身法鼓(大) 伯林木
不丹施身法鼓(大) 伯林木
產品編號:3116

零售價格 NT 26000
批發價格 NT XXXXX
《觀看批發價請先 (申請) 成為批發商》
購物數量
顧客記得來電詢問有無庫存!!
02-21001919
產品內容介紹

材質 : 柏林木 . 刺繡流蘇 . 鼓套 

尺寸 : 直徑約 19 公分

敘述 :

法鼓(雙頭皮鼓)是藏傳佛教中樂器型的法器。透過聲音的震動與神祕力量接軌。兩邊鼓頭象徵表相(世俗諦)與空性(勝義諦)無二分別。鼓腰是象徵智慧與方法的完美結合。常繫有五彩絲帶,象徵五方佛。

 

在佛教儀式中,法鼓(Dharma Drum)和手鼓(Hand Drum)是重要的法器,它們不僅具有實用功能,如集眾和節奏控制,還承載深刻的宗教象徵意義,象徵法音廣傳、喚醒眾生、莊嚴道場。這些鼓的聲音如佛法的宣流,幫助信眾進入虔誠狀態。以下將詳細敘述各自的角色、由來及相關故事,基於佛教經典、歷史文獻及寺院傳統。

 

法鼓的角色

法鼓是佛教法事活動中專用的集眾法器,主要用於召集僧眾參與誦經、讚偈、說法等儀式。它形制為大型木質框架蒙以牛皮或羊皮的大鼓,直徑可達1米以上,懸掛於禪寺法堂的東北角(或大殿東北角),與西北角的茶鼓形成方位對應,符合佛教建築的「艮」位象徵,代表堅定與穩固。在儀式中,法鼓的敲擊聲渾厚有力,能傳遞數里之外,標誌法會的開始,如住持上堂、小參、普說、入室等活動。敲擊時通常由知客僧負責,節奏分為不同類型:例如,早晚課用三通鼓(緩急緩),集會用急鼓(快速連擊),象徵佛法破除無明、警醒沉迷眾生。

 

在更廣的宗教意涵中,法鼓不僅是號令工具,還參與慶典與讚誦,與鐘、螺等法器配合,形成完整的聲訊系統,體現「伎樂供養」的莊嚴氛圍。經典如《妙法蓮華經·序品》將「擊大法鼓」與「吹大法螺」並列為法會標誌,《金光明經·贊嘆品》更視其為「法會三大聖象」之一,強調其教化功能:鼓聲如「法雨」,潤澤眾生之心田。

 

法鼓的由來與故事

法鼓的由來可追溯至佛陀住世時期(約前5世紀),最初源自解決僧團集會的實際需求。據《五分律》等戒律記載,早年佛教僧眾使用犍椎(木魚狀的木鐘)召集,但聲音微弱,無法傳遠,尤其在人多聲雜的場合。佛陀於是指示改用大鼓:「擊大法鼓,集諸比丘」,大鼓聲重沉穩,能確保僧眾按時到達。此後,鼓成為佛教日常不可或缺的部分,從集眾功能演變至報時、慶典等多重用途,形成「晨鐘暮鼓」的寺院習俗:晨鐘喚醒眾生修道,暮鼓提醒入睡反省。

 

關於材料演變,有一則著名故事:佛陀巡視僧團時,發現比丘使用的鼓多為金、銀、玉石製,奢華浮華,與出家修行精神不符。佛陀嚴厲訓誡:「汝等當用銅鐵瓦木,以皮覆之」,於是佛教鼓改用簡單材料,如木殼蒙皮,象徵謙遜與平等。這則故事見於《僧祇律》等,強調法器應服務於法,而非炫耀。歷史上,唐宋時期法鼓進一步制度化,唐代《要修科儀戒律鈔》記載鼓聲為齋儀開始的通知,宋代禪宗寺院則規範敲擊節奏。藝術上,敦煌莫高窟壁畫及日本奈良東大寺的唐代銅法鼓(飾八寶蓮花紋),皆見證其文化傳播。李白詩「建大法鼓使群聋歸仰」,王勃碑「懸法鼓於迷津」,更將其詩化為喚醒迷途眾生的象徵。

 

手鼓的角色

手鼓是小型便攜法器,主要用於佛事讚誦、唱念活動,配合木魚、鈴、鈸等樂器演奏佛樂,作為「伎樂供養」,莊嚴道場並喚起信眾虔誠之心。它形制多樣,如單面圓形或團扇形有柄鼓,直徑約20-30厘米,用木殼蒙皮製成,便於手持。在儀式中,手鼓負責節奏控制:不敲時以「捧月手」姿式持握(兩手如捧明月,食指中指托鼓,大拇指挾內,其餘手指環攏);敲擊時左手托鼓,右手持槌向內輕擊,節拍輕快優美,常見於法會行進、消災、度亡等場合。大型手鼓可懸掛於鼓架,中小型則由行者執持,象徵法音的靈活傳播。

 

手鼓在藏傳佛教中更具特色,如「阿姐鼓」(用人皮或骨製),用於特定儀軌,聲音悽切,警醒人心。但在漢傳佛教中,它更強調審美與和諧,幫助唱念時維持板眼,避免昏沉。

 

手鼓的由來與故事

手鼓的由來同樣源自佛陀時代,早期名稱繁多,如應鼓、藪鼓、羯鼓等,見於《中阿含經》、《法華經》、《新華嚴經》等。據《五分律》記載,佛陀允許在布薩(誦戒)、用餐、聽法時敲擊手鼓集眾,源自西域音樂傳統,經絲路傳入中土,融合本土鼓樂。後來,手鼓從號令工具擴展至讚誦領域,唐代《釋氏要覽》記載其用於食時(「食辦擊鼓,眾集撞鐘」)及說法時(帝釋三鼓中的第三鼓)。

 

相關故事較少具傳奇性,但一則藏傳佛教傳說頗具象徵:據說手鼓常用「有道行喇嘛」的皮或骨製成,一搖即通佛菩薩、諸天,聲音能傳達悲憫,警醒眾生。這源自苯教傳統,融入佛教後,用於密法儀軌,強調無常與輪迴。另一由來故事見於《楞嚴經》:手鼓如魚目不闔,象徵晝夜警醒,提醒修行者勿懈怠。歷史上,手鼓在六朝至唐代發展迅速,與道教科儀交流(如《太上洞玄靈寶五嶽神符》中的鼓聲),成為中國佛教音樂的核心。現代臺灣寺院雖少用專用鼓板,但手鼓仍保留在課誦中,象徵法器的民主化——人人可持,法音人人可傳。

 

結語

法鼓與手鼓互補,共同構築佛教儀式的聲音景觀:法鼓如雷霆,集眾宣法;手鼓如細雨,潤澤心田。它們的由來皆根植佛陀的務實智慧,由簡單工具演為深具象徵的法器,故事則透過經典與傳說,傳遞警醒與莊嚴的教誨。在當今寺院,這些鼓不僅延續傳統,還融入現代法會,提醒我們:鼓聲猶如佛語,叩響內心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