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發專區 Wholesale at Zambala
關於臧巴拉 臧巴拉產品 購物FAQ 行事曆 連絡我們
twitter Plurk Plurk
Sign in /
購物車:
購物車清單
銅雕八吉祥獅頭臥香爐
銅雕八吉祥獅頭臥香爐
產品編號:3170

零售價格 NT 9800
批發價格 NT XXXX
《觀看批發價請先 (申請) 成為批發商》
購物數量
顧客記得來電詢問有無庫存!!
02-21001919
產品內容介紹

材質 : 銅鑄 . 鍍金

尺寸 : 30 x 6.5 x 5.5 公分

敘述 :

香爐(英文稱為incense burner或censer)在佛教儀式中扮演著核心角色,主要用於燒香產生香煙,象徵祈禱和供養上升至天界或神聖領域,連接人間與神靈。 它不僅是實用的容器,還象徵淨化、冥想和奉獻。在佛教寺廟、家庭祭壇或儀式中,香爐常用來放置線香、盤香或樹脂香料,透過燃燒來淨化空氣、驅除負能量,並營造神聖氛圍。具體來說:

 

- **淨化和供養**:香煙被視為佛的使者,能召喚靈魂並傳遞祈願。 在儀式中,人們將香置入爐中點燃,作為對佛陀、菩薩或祖先的供養,祈求健康、好運或事業成功。有些傳統中,人們會將香煙拂向身體,相信能帶來庇佑。

  

- **冥想輔助**:香爐有助於冥想練習,香味如檀香或沉香能平靜心神、清除雜念。 在西藏佛教中,香爐常用於空間淨化,驅散滯留能量,為祈禱或聚會做準備。

 

- **計時工具**:在古代,香爐結合香鐘(incense clock)功能,用於計時冥想或祈禱時長,從幾分鐘到數月不等。

 

- **驅邪與實用**:香煙可驅蟲,避免無謂殺生,同時在儀式中產生神秘的興奮感。 在不同佛教派別中,使用方式略異,例如淨土真宗(Jodo Shinshu)強調捏碎香粉入爐,而中國傳統則常置於寺廟入口外。

 

香爐的形式多樣,從中國的青銅爐、日本的懸掛式香壇(kōdan),到西藏的站立式或盒式爐,皆融入文化符號,如蓮花(象徵純淨)或八吉祥符(auspicious symbols)。 這些設計不僅實用,還反映宇宙主題和精神追求。

香爐的由來與歷史發展

 

香爐的由來可追溯至古代亞洲宗教傳統,最初並非專屬佛教,而是從印度、中國等地的早期習俗演變而來。 在印度,最早記載見於吠陀經典(Vedic scriptures,如《梨俱吠陀》和《阿闥婆吠陀》),約在公元前2000年,用於產生宜人香氣並作為阿育吠陀(Ayurveda)醫學工具,後融入宗教儀式。

 

隨著佛教興起並傳播,香爐被整合進佛教實踐。在中國,香爐起源可追至新石器時代(約公元前2000年),用於崇拜儀式,成分包括肉桂、沉香等草本植物。 周朝(公元前1046–256年)時,青銅香爐已受宇宙主題啟發鑄造。 佛教傳入中國後(約公元前1世紀),香爐從寺廟擴及世俗社會,宋朝(10–13世紀)達到高峰,甚至建造專門建築用於香儀式。

 

在日本,香爐於6世紀由韓國佛教僧侶引入,用於淨化儀式。 平安時代(8–12世紀),它不僅限於佛教,還成為貴族社會的精緻娛樂。室町時代(15–16世紀),香道(kōdō)普及至中上階層,武士甚至用香薰頭盔以示無敵。

 

在西藏,香爐起源於苯教(Bon)傳統,逾千年歷史,後融入佛教。 成分如刺柏(淨化)和番紅花(吉祥),爐身常飾以龍或雲紋,象徵力量與保護。

 

總體而言,香爐從實用醫藥工具演變為佛教儀式核心,隨佛教傳播至東亞和南亞,融入當地文化,形成多樣形式。

 

相關故事與象徵意義

 

香爐在佛教中有豐富故事和象徵。一個著名故事源自佛陀時代:據傳,佛陀講經時,一位弟子拍死蚊子,佛陀為避免無謂殺生,便要求在講道時點香驅蟲。 這強調佛教的非暴力原則(ahimsa),並奠定香爐在儀式的實用與精神角色。

 

在中國和日本傳統中,香爐積累香灰被視為積福之舉,象徵好運與與神溝通。 日本香道故事中,貴族聚會辨識香味,融合茶道、花道,體現文化精華。

 

在淨土真宗創始人親鸞(Shinran)教義中,香爐象徵深刻佛法:燃燒過程示現生命與死亡不可分、相互依存;煙霧飄散代表無常;餘香象徵永恆真理。 親鸞在《淨土和讚》116中詩云:「薰香之人,身帶香氣;名為光香莊嚴者。」

 

西藏故事中,香爐煙霧如橋樑,傳遞祈禱至菩薩,象徵無常與轉化。 整體上,香爐不僅是器物,更是精神媒介,體現佛教的純淨、奉獻與覺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