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發專區 Wholesale at Zambala
關於臧巴拉 臧巴拉產品 購物FAQ 行事曆 連絡我們
twitter Plurk Plurk
Sign in /
購物車:
購物車清單
綠度母佛卡5x7吋
綠度母佛卡5x7吋
5x7吋
產品編號:0515K

零售價格 NT 75
批發價格 NT XX
《觀看批發價請先 (申請) 成為批發商》
購物數量
顧客記得來電詢問有無庫存!!
02-21001919
產品內容介紹

材質 : 紙張 . 印刷 . 護貝膠膜 ( 銅版紙印刷 )

尺寸 : 15 X 21 大約尺寸

敘述 :

佛卡(全稱佛教卡片),是一種小型卡片,常見尺寸約為名片大小(約9cm x 5cm),正面印有佛祖(如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等)圖案或佛教經咒,背面則書寫佛祖生平事蹟、相關介紹或祈福文字。這類卡片不僅是佛教信徒的隨身護持物品,還融合了傳統信仰與現代印刷技術,象徵著便攜式的精神寄託。 與傳統唐卡(西藏卷軸畫)或大型佛像不同,佛卡強調輕便與日常性,適合現代生活。

 

歷史起源

佛卡的出現可追溯至近現代,約在20世紀中後期,伴隨著印刷技術的普及而興起。 據傳,一位僧侶在日常修行中習慣對著佛像靜心,但外出時攜帶不便。一日,他偶然看到佛教用品商的名片,靈機一動,將佛像圖案印製於卡片上,創造出第一張佛卡。這不僅解決了攜帶問題,還讓修行者能隨時隨地緬懷佛陀。 

 

早期佛卡多以紙質為主,類似於中國或東南亞的佛教傳單或護身符,源自佛教文化中「隨身供奉」的傳統(如念珠或小型佛像)。 隨著PVC、透明塑膠和金屬材料的應用,佛卡在1990年代後逐漸商業化,特別在台灣、中國大陸和泰國流行起來。 如今,它已成為佛教用品市場的熱門商品,常見於寺廟結緣或線上銷售,衍生出3D立體版或防水款式。 相較於古代的唐卡(源自吐蕃時期,用於供奉與教學),佛卡更注重實用與大眾化。

 

使用時機

佛卡的設計理念是「隨時隨地護持」,適合融入日常生活中,作為精神支柱。以下是常見的使用時機:

 

- **日常修行與冥想**:早晨或睡前取出,對著正面佛像默念經文,背面文字可作為提醒,幫助集中注意力、減輕煩惱。適合壓力大的上班族或學生,在通勤或休息時使用。

  

- **祈福與求平安**:遇重大事件(如考試、旅行或生病)時,隨身攜帶祈願。許多信徒視其為護身符,祈求佛祖加持,避免災厄。

 

- **家庭供奉**:置於家中神龕、錢包或車內,作為小型貢佛用品,提醒家人緬懷佛陀,淨化心靈環境。適合新年或節慶時分送親友。

 

- **教育與傳播**:用於佛教講座或兒童教育,背面事蹟介紹可講述佛祖故事,培養信仰與道德觀。避免在非宗教場合過度展示,以免誤解為裝飾品。

 

總體而言,佛卡最適合「靜心與共享」的時刻,強調虔誠而非形式主義。

 

使用方式

佛卡的使用簡單樸素,重點在於心誠。以下是步驟式指南,結合傳統與現代習慣。

 

攜帶與供奉方式

1. **選擇與淨化**:選購時依個人緣分(如喜愛的佛像),回家後以清水輕拭或熏香淨化,避免直接觸碰髒物。

   

2. **隨身攜帶**:放入錢包、口袋或手機殼中,正面朝內(尊重佛像)。部分透明PVC款可夾入鑰匙圈,便於外出。

 

3. **供奉位置**:置於神壇時,用小托盤或護貝包覆,避免陽光直射褪色。金屬或紙質款適合長期擺放。

 

修行與祈願方式

1. **每日觀想**:靜坐1-5分鐘,凝視正面佛像,默誦「南無阿彌陀佛」或相關咒語。閱讀背面事蹟(如佛祖成道故事),反思應用於生活。

 

2. **祈福儀式**:遇困境時,手持佛卡,合掌祈願(如「願佛祖護佑平安」),可搭配點香或供水。結束後感謝佛力。

 

3. **維護與更換**:定期清潔(用軟布擦拭),若損壞則焚燒或歸廟,避免丟棄。兒童版可作為故事卡,邊讀邊討論。

 

**小Tips**:初學者從基本阿彌陀佛卡入手,漸進到多佛卡套組。使用時保持清淨心態,避免邊吃邊看,以獲最佳加持效果。

 

佛卡不僅是物件,更是連結內心與佛法的橋樑。如果你有特定佛像偏好,或想了解製作DIY版,歡迎提供更多細節!

 

 

PS : 請盡量保持佛卡清潔 . 如有破損 . 建議立即更換 . 舊損佛卡可經由火化處理 . 如需丟棄 . 請單獨使用垃圾袋包裹在丟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