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發專區 Wholesale at Zambala
關於臧巴拉 臧巴拉產品 購物FAQ 行事曆 連絡我們
twitter Plurk Plurk
Sign in /
購物車:
購物車清單
鍍金七政寶(四吋)
鍍金七政寶(四吋)
產品編號:2502

零售價格 NT 7200
批發價格 NT XXXX
《觀看批發價請先 (申請) 成為批發商》
購物數量
顧客記得來電詢問有無庫存!!
02-21001919
產品內容介紹

材質 : 銅製 . 鍍金 . 立座 . 七個一組

尺寸 : 高度大約 12 cm

敘述 :

七政寶(也稱輪王七寶或轉輪王七寶)是佛教中象徵轉輪聖王(Cakravartin)權威與智慧的七種寶物,主要包括:輪寶(金輪寶)、象寶、馬寶、君寶(或稱宰相輔臣)、臣寶(或稱將軍寶)、摩尼寶(珠寶或如意珠)、后寶(女寶或玉女寶)。這些寶物不僅代表世俗統治的理想模式,還在佛教修行中具有象徵意義,體現智慧、法輪常轉與覺悟的境界。

 

在佛教儀式中,七政寶主要扮演**供養與象徵的角色**,特別在藏傳佛教中被視為上供佛、法、僧的最佳供品之一。供養七政寶的意境相當於將一個富饒強盛的國家全數奉獻給三寶(佛、法、僧),能幫助修行者積累巨大的福德與功德,尤其在五濁惡世(末法時代)中,這種供養被認為能淨化業障、增進智慧。具體而言:

 

- **在供養儀式中的應用**:七政寶常以實物或象徵形式(如金屬或寶石雕刻的法器)置於壇城(mandala)或佛壇上,作為獻供的一部分。修行者透過觀想或實際擺放這些寶物,來表達對佛法的虔誠與布施之心。例如,在藏傳佛教的供養儀軌中,七政寶被用來象徵「大圓滿七覺支」(七菩提分),包括擇法覺支、捨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念覺支、定覺支與慧覺支,幫助克服修行障礙,通往覺悟之路。 這種象徵性使用不僅限於個人修行,還出現在寺廟的法會、灌頂儀式或節慶活動中,強化佛教的王權觀與智慧傳承。

 

- **在藝術與法器中的體現**:七政寶常被製作成法器或裝飾,如珊瑚枝插瓶或金屬雕像,用於佛教的瓶供文化(源自南北朝時期印度佛教的蓮花供佛習俗)。 在歷史上,如唐代武則天時期,七政寶被融入政治儀式與建築中,象徵佛教王權的合法性,顯示其在儀式中不僅是宗教元素,還具有政治與文化象徵。

 

總體來說,七政寶在儀式中不是直接的「工具」,而是象徵性媒介,幫助修行者透過供養實踐布施波羅蜜(paramita),並提醒世人轉輪聖王的統治理念——以正法(dharma)而非暴力征服世界。

 

七政寶的由來與故事

 

七政寶的由來源自佛教經典,主要記載於《佛說輪王七寶經》(或類似經文),這是佛教對理想世俗統治者的描述,強調轉輪聖王作為佛陀在世間的對應者,能以智慧與慈悲治理世界。 轉輪聖王的概念最早可追溯到印度古代的王權傳統,後被佛教吸收,成為教義的一部分。佛教認為,當一位具足福德的統治者出現時,七政寶會自然感召而現,從天降臨或隨王而出,協助他統治四大洲(南贍部洲、東勝神洲、西牛貨洲、北俱盧洲)。

 

由來詳述

- **經典起源**:根據《佛說輪王七寶經》,轉輪聖王出生時或登基之際,七政寶會自動出現,象徵上天(或業力)的授權。這些寶物不是凡物,而是具神通與威力的珍寶,能輔助王者推行正法。佛教將其與七覺支對應,轉化為修行指南:輪寶代表擇法覺支(辨別正法)、象寶代表捨覺支(捨棄執著)等,體現從世俗權力到精神覺悟的轉化。

- **歷史與文化融合**:在中國佛教發展中,七政寶受印度佛教影響,融入本土文化。例如,唐代武則天自稱轉輪聖王,利用七政寶的符號(如在建築或頭銜中)來鞏固政權,顯示佛教王權觀對中古中國政治的影響。 在藏傳佛教中,它成為供養的核心,強調稀有難得的寶物能帶來無上功德。

 

相關故事

佛教經典中,轉輪聖王的七政寶常以神話形式敘述。以下是典型的故事框架:

 

1. **轉輪聖王的出現**:在一個亂世或福德充盈的時代,一位具備32大丈夫相的王子出生。他若選擇出家,可成佛陀;若入世,即成轉輪聖王。當他登基時,七政寶從天而降或從四方匯聚:

   - **輪寶**:千輻金輪,從東方海中浮現,能飛行萬里,象徵法輪常轉,幫助王者征服四方而不需兵戈。

   - **象寶**:純白六牙大象,從北方現身,能負重馳騁,代表力量與穩定。

   - **馬寶**:神駿寶馬(青黃赤白四色),從西方來,能日行千里,象徵速度與智慧。

   - **君寶(宰相)**:具神通的輔臣,從南方出現,能掌理國政,化解紛爭。

   - **臣寶(將軍)**:勇猛將領,具備軍事智慧,確保王國安寧。

   - **摩尼寶(珠寶)**:如意珠,從地下湧出,能滿足一切願望,象徵財富與圓滿。

   - **后寶(玉女)**:美麗賢德的王后,從宮中現身,輔佐王者,代表和諧與慈悲。

 

2. **統治與覺悟的故事**:轉輪聖王憑藉七政寶,以正法統治世界,避免戰爭,帶來太平盛世。但故事往往強調無常:王者最終會捨棄權力,轉向佛法。例如,在某些經文中,轉輪王見到輪寶黯淡(象徵業力衰退),遂出家修行,體現佛教的出世觀。另一著名故事是佛陀的前世為轉輪王,擁有七寶後悟道成佛,顯示七政寶是通往覺悟的橋樑而非終點。

 

3. **象徵性延伸**:在藏傳佛教的故事中,供養七政寶能轉化業障,如一位貧窮修行者透過觀想七寶,積累福德,最終證得果位。這強調七政寶不僅是王者的專屬,更是人人可透過心念供養的修行工具。

 

總結而言,七政寶的由來根植於佛教對理想王權的描繪,故事則透過神話形式傳達無常與覺悟的教義。在現代佛教實踐中,它繼續作為精神象徵,提醒修行者追求內在的「寶藏」而非外在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