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發專區 Wholesale at Zambala
關於臧巴拉 臧巴拉產品 購物FAQ 行事曆 連絡我們
twitter Plurk Plurk
Sign in /
購物車:
購物車清單
大白傘蓋(波麗金)
大白傘蓋(波麗金)
產品編號:2409

零售價格 NT 1200
批發價格 NT XXX
《觀看批發價請先 (申請) 成為批發商》
購物數量
顧客記得來電詢問有無庫存!!
02-21001919
產品內容介紹

材質 :彩繪 - 樹脂 ( 波麗金系列 )

尺寸 :  12cm

敘述 :

大白傘蓋佛母在佛教中的概述

 

大白傘蓋佛母(梵語:Sitātapatrā,直譯為「白色傘蓋」,音譯為悉怛多缽怛囉),又稱白傘蓋佛母或白傘蓋佛頂,是佛教密宗(金剛乘)與大乘佛教傳統中一位重要的護法本尊。她被視為諸佛之母(佛頂尊)的化身,象徵無邊的慈悲與保護力,以白色傘蓋為其標誌性法器,代表遮蔽一切災厄、庇護眾生的力量。 在佛教藝術與修持中,她常被描繪為通身潔白、一面二臂三目(額間第三眼象徵智慧),頭頂盤髻(稱為佛頂尊),右手持白傘蓋,左手持金剛杵,威立於蓮花座上,腳踏六道眾生,象徵統御輪迴、降伏惡魔。 她的形象有靜相(平和)和動相(憤怒)兩種變體,其中千手千眼千足的形式更強調其無邊神力,能同時庇護無數眾生。

 

在佛教儀式中的角色

 

大白傘蓋佛母在佛教儀式中扮演核心的**保護與息災角色**,被尊為「主息災及保護的密教本尊」,專門用來化解逆緣、消除災厄,並降伏外在與內在的障礙。 她的修持儀軌源自《大白傘蓋經》(又稱《佛說大白傘蓋神咒經》),這部經典被譽為「一切密咒的精華」,包含強大的心咒(如「嗡 薄羅吽賀」)與觀想法門,用於日常或特定儀式中。

 

具體而言,她的角色包括以下幾方面:

 

1. **消災祈安與保護儀式**:在藏傳佛教與漢傳密宗的法會中,她常被請入壇城(曼荼羅)作為主尊,修持者透過持誦其咒語、觀想其白光覆蓋身心,來抵禦天災、人禍、疾病、惡靈或超自然危險。例如,在新年祈福、火供法會或疫病祈安儀式中,大白傘蓋佛母的法門被廣泛應用,能「扭轉一切逆緣障礙」,如化解家庭糾紛、事業阻礙或健康危機。 她的白傘蓋象徵「涼爽的庇護」,能遮蔽灼熱的業障與煩惱,讓眾生獲得清涼與平安。

 

2. **降魔與護法功能**:作為「降伏妖魔的賢神」,她在護法儀式中被視為金剛本尊,能鎮壓惡魔、鬼神或負面能量。修持時,觀想其千手持法器(如法輪、弓箭、劍杵),象徵摧毀一切魔障。在金剛乘的灌頂(傳法)儀式中,她常與其他護法(如馬頭明王)並列,強化壇場的防護力。

 

3. **顯密合壁的佛母角色**:她不僅是密宗護法,還被尊為「三世如來的佛母」,在顯教(顯密合壁)的法會中,用於祈求智慧與加持。例如,在觀音法會或藥師佛儀式中,她的咒語可輔助增福延壽。日常修持者(如在家信眾)可透過簡短的「大白傘蓋佛母法」——觀想心際白蓮花上「嗡」字化現佛母,融入身心——來獲得即時保護。

 

總體上,她的儀式強調「光明覆蓋一切眾生」,不僅限於寺廟大法會,也適用於個人靜修,幫助修行者破除內心貪嗔癡,達成身心安樂。

 

由來與故事

 

大白傘蓋佛母的由來可追溯至印度大乘佛教經典,約在7世紀由不空金剛譯介至漢地,並在藏傳佛教中廣泛流傳。她的根本經典《大白傘蓋經》記載了其神咒與本誓願,強調其為釋迦牟尼佛的化現,專為保護眾生而生。 傳承分為兩類:**人間傳承**(源自經典翻譯與祖師口傳)和**天界傳承**(帝釋天等天人親見),反映其跨界的神聖性。

 

主要起源故事:帝釋天與阿修羅之戰

大白傘蓋佛母的著名緣起故事,源自《大白傘蓋經》,描述了一場天界大戰,突顯她的慈悲與神力:

 

在遠古時代,天界主宰帝釋天(因陀羅,佛教中的三十三天王)與阿修羅(惡魔一族)爆發激烈戰爭。阿修羅軍勢強大,帝釋天屢戰屢敗,軍隊潰散,天界瀕臨毀滅。絕望之下,帝釋天率領殘軍前往人間,跪拜於祇園精舍,向釋迦牟尼佛求助:「世尊!天界危在旦夕,眾生將墜入無邊苦海,請大发慈悲,賜予護佑!」

 

釋迦牟尼佛聞之,入定觀照,從其無上頂髻(佛頂尊)中放出無量光明。光明中化現出一尊莊嚴無比的女性本尊——**千手千臂千足的白無敵大佛母**。此佛母通身潔白如雪,頭頂盤髻,三眼圓睜,右手高舉一柄巨大白傘蓋,左手持金剛杵,腳踏蓮花,威立虛空。她的千手各持不同法器(如弓箭、劍、輪、索),千眼注視一切眾生,千足踏碎魔軍。

 

佛母一現身,即放出無邊白光,化作巨型傘蓋,覆蓋整個天界與人間。傘蓋下涼風習習,遮蔽烈火與箭雨,阿修羅軍隊頓時迷失方向,內部自相殘殺,最終潰敗而逃。帝釋天軍轉敗為勝,天界重獲太平。佛母隨後宣說神咒:「嗡 薄羅吽賀 梭哈」,誓願永護持誦咒者,免除一切災厄。釋迦牟尼佛親自加持此咒,名之為「大白傘蓋」,並囑咐眾生修持,以獲庇佑。

 

此故事不僅解釋了她的名稱(「白傘蓋」源自遮蔽災厄的法器),也象徵佛教的慈悲本質:即使在戰亂中,佛法也能以非暴力的神力化解衝突。後世修行者以此為藍本,發展出多種儀軌,如二臂靜相(適合初學者)和千手動相(用於強大降魔)。在唐代,這一信仰隨不空金剛的譯經傳入中國,並融入道教元素(如白澤神獸),成為漢地密宗的要典。

 

其他相關傳說

- **諸佛之母的化身**:另一說法認為,她是阿彌陀佛或觀世音菩薩的變現,專為末法時代眾生而現,幫助克服業障。

- **現代應用**:在當代藏傳佛教中,如台灣雷藏寺或香港的密宗道場,常以此故事開啟法會,強調「傘蓋下無一眾生不受護」。

 

大白傘蓋佛母的故事與角色,體現了佛教「護持正法、利益眾生」的核心精神。若欲深入修持,建議參閱《大白傘蓋經》或尋求合格上師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