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質 : 孔雀羽毛 . 織布 . 儀式使用
大小 : 30x16cm
敘述 :
在藏傳佛教中,孔雀羽毛擁有重要的象徵意義和儀式用途,它不僅代表智慧與轉化,還被視為淨化和慈悲的象徵。以下我將從其影響地位、使用方式以及由來三方面進行敘述,基於佛教經典、藝術和歷史背景。
影響地位
孔雀羽毛在藏傳佛教中被視為高貴的符號,主要象徵智慧(prajna)和轉化負面力量的能力。傳說孔雀能食用有毒植物而不受傷害,甚至將毒素轉化為絢麗的羽毛顏色,這被比喻為菩薩(bodhisattva)將三毒(貪、嗔、癡)轉化為智慧和慈悲。 因此,孔雀羽毛常與菩薩能量相關,代表覺醒戰士(bodhisattva)幫助眾生開悟的能力。 在藏傳佛教藝術和神像中,它象徵不朽、淨化和保護,例如與阿彌陀佛(Amitabha)的寶座相關,代表將欲望轉化為辨別智慧。 此外,孔雀羽毛還被用來象徵征服惡魔障礙(subjugation of demonic obstacles),在寺廟裝飾中佔有崇高地位,如置於屋頂上,代表金剛乘(Vajrayana)四種灌頂的完成。 整體而言,它提升了修行者的精神地位,提醒信徒在面對世間「毒素」(如憤怒、貪婪、無知)時保持純淨。
使用方式
孔雀羽毛的主要使用方式集中在儀式和藝術中,強調其實用性和象徵性:
- **儀式灑淨**:在藏傳佛教的灌頂(empowerment)和淨化儀式中,一束孔雀羽毛常用作灑器(sprinkler),從寶瓶(bumpa)中灑出聖水或甘露(amrita),用於祝福、淨化空間或驅除負面能量。 這被視為對毒的萬靈丹,能中和人類的缺陷如憤怒和貪婪。 例如,在寶瓶中,有時會放置孔雀羽毛,象徵無盡的慈悲和靈性財富。
- **裝飾與藝術**:羽毛用於扇子或飾品,裝飾寶瓶或神像,例如在寺廟屋頂上放置兩隻孔雀夾著寶瓶和珠寶結構,象徵佛教教義的傳播。 某些神祇如大孔雀明王(Mahamayuri)會持有或佩戴孔雀羽毛,代表保護和淨化。 在苯教(Bon)影響下的藏傳佛教中,神像如Sipai Gyalmo也會穿戴孔雀羽毛袍。
這些使用方式不僅實用,還強化了修行中的視覺和精神象徵。
由來
孔雀羽毛在藏傳佛教中的由來可追溯到印度佛教傳統,並融入西藏本土文化。起源於神話中孔雀的轉化能力,這一符號最早見於印度佛教文本,如Dharmarakshita的《毒林中的孔雀》(Peacock in the Poison Grove),用孔雀比喻中和負面的能力。 在藏傳佛教中,這一符號於13世紀由薩迦派大師卻吉·帕巴(Chogyal Pagpa,1235-1280)推廣,他設計了孔雀圖案來慶祝拉康千莫寺(Lhakang Chenmo)的落成,從此成為寺廟裝飾的標準。 這也受印度教影響,如孔雀是濕婆之子迦提凱耶(Kartikeya)的坐騎,後融入佛教神像如文殊菩薩(Manjushri)的某些形式。 在金剛乘儀式中,羽毛作為灑器的使用則源自密續(tantra)傳統,強調淨化和轉化的實踐。 整體由來反映了佛教從印度向西藏傳播的融合過程,強調智慧的普世價值。
總之,孔雀羽毛在藏傳佛教中不僅是裝飾,更是深刻的精神工具,提醒修行者轉化世間挑戰為覺醒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