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發專區 Wholesale at Zambala
關於臧巴拉 臧巴拉產品 購物FAQ 行事曆 連絡我們
twitter Plurk Plurk
Sign in /
購物車:
購物車清單
高僧舍利
高僧舍利
佛舍利,高僧舍利,再生舍利
產品編號:2139

零售價格 NT 2500
批發價格 NT XXXX
《觀看批發價請先 (申請) 成為批發商》
購物數量
顧客記得來電詢問有無庫存!!
02-21001919
產品內容介紹

材質 : 高憎舍利 . 憎侶 . 

尺寸 : 混合式 . 每珠大約 0.3~0.5 cm 

敘述 :

高僧舍利的概述

 

高僧舍利(簡稱舍利)是佛教中極為神聖的遺物,指佛教高僧大德圓寂(涅槃)後,遺體經火化(荼毗)所留下的堅固、晶瑩剔透的殘餘物。這些殘餘物通常呈現珠狀、粒狀、花瓣狀或塊狀,顏色多樣(如紅、白、綠、紫、五彩),質地堅硬如玉石或瑪瑙,不易損壞。梵語原意為「Śarīra」,舊譯為「舍利羅」或「身骨」,泛指「靈骨」或「堅固子」。廣義上,舍利不僅限於高僧,還包括佛陀的遺骨,但「高僧舍利」特指非佛陀的高德僧侶所留下的類似結晶體。它被視為修行成就的象徵,體現了僧人一生修持「戒、定、慧」的功德與慈悲力量。 佛教經典如《大般涅槃經》強調:「若見如來舍利,即是見佛」,因此高僧舍利也被尊為「法身舍利」的延伸,激勵信眾追求解脫。

 

舍利可分為幾類:(1)**身骨舍利**(骨骼殘餘,如牙齒、指骨、鎖骨);(2)**肉身舍利**(全身不壞或部分組織未化灰);(3)**碎身舍利**(珠狀結晶體)。高僧舍利多屬後兩類,數量從數顆到數千顆不等,視修行深度而定。

 

高僧舍利在佛教儀式中的角色

 

在佛教儀式中,高僧舍利扮演著「聖物供奉」與「功德加持」的核心角色,被視為佛法不滅的象徵。它不僅是信眾禮敬的對象,還用於各種法會、祈福與紀念活動,幫助參與者積累福報、淨化業障。具體而言:

 

1. **供奉與瞻仰儀式**:高僧舍利通常安放在佛塔、舍利塔或寺廟的寶塔內(如中國法門寺的佛指舍利塔),信眾透過參拜來表達對高僧功德的敬意。常見儀軌包括合十禮拜、跪拜頂禮,以及繞塔三匝(順時針行走),象徵「轉法輪」與心靈淨化。見舍利如見高僧本人,信眾相信這能帶來平安、智慧與福報。

 

2. **供養與祈福法會**:儀式中,信眾會供奉香、花、水果、燈燭等「七供」(香、花、燈、塗、果、樂、印),並持誦經文(如《心經》或《大悲咒》)祈求加持。歷史上,唐朝皇帝(如唐太宗、高宗、武則天)曾多次開塔迎請佛骨(包括高僧舍利),以隆重法會形式供養,視為國家祈福盛典。現代寺廟如台灣佛光山或中國九華山,常舉行「舍利安奉大典」,邀請僧俗參與,強調「恭敬尊重讚歎」以獲無邊功德。 經典如《金光明最勝王經》記載,供養芥子大小的舍利,其功德勝過以鮮花供養佛數百萬倍,能遠離八難、速證涅槃。

 

3. **教育與弘法功能**:在法會中,高僧舍利用作教化工具,提醒信眾修行的重要性。譬如,開塔日會講述舍利故事,激勵大眾精進持戒。藏傳佛教中,舍利常融入曼陀羅儀軌,用於灌頂加持;在漢傳佛教,則見於盂蘭盆會或水陸法會,象徵高僧護法。

 

總之,高僧舍利不僅是物質遺物,更是精神橋樑,連結信眾與高僧的慈悲力量,強化儀式的莊嚴與神聖感。它強調「淨信心」:若以虔誠心供養,即得饒益;反之,則無成就。

 

高僧舍利的由來與故事

 

高僧舍利的由來可追溯至佛陀時代,最初源自釋迦牟尼佛的真身舍利,後延伸至弟子與高僧。佛教認為,舍利形成與修行功德密切相關:透過「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及「戒定慧」熏修,身體精髓在火化時凝結成堅固結晶,而非一般骨灰。這不是靈異,而是「另外空間能量」的顯現,只有高度戒律、清淨心的高僧才會產生。 古印度時期,僧人圓寂後遺留的頭髮、骨骼、骨灰即稱「舍利」;火化後的珠狀物則專稱「舍利子」。東漢時期,19顆佛陀舍利傳入中國,建塔供奉,奠定高僧舍利的文化基礎。阿育王(孔雀王朝)曾發掘八王塔,將舍利分裝8萬4千寶匣,散施全球,促進舍利崇拜的普及。

 

故事

高僧舍利的故事豐富多姿,多見於經典與歷史記載,充滿神異與啟發。以下是幾個代表性敘述:

 

1. **佛陀舍利起源故事(奠基高僧舍利傳統)**:約2500年前,釋迦牟尼佛於拘屍那城娑羅雙樹下圓寂,年80歲。弟子以香木火化遺體,所得1塊頭頂骨、2塊鎖骨、4顆牙齒及8.4萬顆珠狀舍利。八國(摩揭陀等)爭奪舍利,險釀戰爭。弟子卢阇(阿難弟子)調解,平分八份,各國建塔安奉;另兩國得空瓶與骨灰,亦建塔。總計十塔,象徵佛法廣傳。此故事載於《長阿含經》,後由阿育王重分舍利,傳至中國,啟發高僧效仿。

 

2. **鳩摩羅什大師舌舍利(東晉,約5世紀)**:鳩摩羅什是著名譯經大師,譯經逾300卷。圓寂前發願:「若我譯經無誤,舌根不爛。」火化後,舌根果然完好無缺,色澤如生,至今供奉於甘肅鳩摩羅什寺。此舍利象徵譯經功德,成為高僧舍利的經典範例。

 

3. **六祖慧能肉身舍利(唐朝,8世紀)**:禪宗六祖慧能圓寂後,全身不壞,至今供奉於廣東南華寺肉身殿。傳說其肉身金剛不朽,體現頓悟法門的圓滿。此為「全身舍利」代表,吸引無數信眾朝聖。

 

4. **印光大師五色舍利(民國,20世紀)**:淨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師圓寂火化時,煙白如雪,現五色光華。檢骨堅如礦石,發金聲,32齒全存,得無數紅、白、碧、五彩舍利(珠粒、花瓣、塊狀)。此故事強調舍利與業力淨化有關,供養者需自淨其意。

 

5. **近代高僧群像**:如本焕長老(2012年圓寂)火化得萬餘顆十三色舍利;廣欽老和尚(1995年)得數百顆;虛雲大師(1959年)得眾多金銀舍利。這些故事見證舍利在中國佛教的延續,激勵當代修行。

 

這些故事不僅記錄神異,更傳達佛教核心:舍利是「見佛」之媒,提醒眾生勇猛精進。歷史上,舍利崇拜曾引發戰爭(如八王爭舍利),但最終促成和平建塔,象徵佛法普濟。

 

高僧舍利雖神秘,卻根植於修行實踐。它不僅豐富佛教儀式,還在文化遺產中永存,如法門寺塔、北京靈光寺的佛牙舍利等聖地。若欲親睹,可訪中國或斯里蘭卡的舍利塔,體驗其莊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