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發專區 Wholesale at Zambala
關於臧巴拉 臧巴拉產品 購物FAQ 行事曆 連絡我們
twitter Plurk Plurk
Sign in /
購物車:
購物車清單
千手觀音 半鎏金 佛像 ( 大型 )
千手觀音 半鎏金 佛像 ( 大型 )
產品編號:536-NEW Thousand-Armed Guanyin

零售價格 NT 840000
批發價格 NT XXXXXX
《觀看批發價請先 (申請) 成為批發商》
購物數量
顧客記得來電詢問有無庫存!!
02-21001919
產品內容介紹

材質 : 銅質 . 鎏金 . 大型佛像 . 

尺寸 : 110 X 88 cm 

敘述 :

千手觀音,又稱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是佛教中觀世音菩薩(Avalokiteshvara)的化身之一,主要象徵大慈大悲、無礙大悲心,能以無限的智慧和神通救度眾生。它的形象通常描繪為有千隻手臂,每隻手上有一隻眼睛,代表能同時觀察和幫助無數眾生脫離苦難。在漢傳佛教和民間信仰中,千手觀音常被視為慈悲的化身,尤其在中國、台灣和東南亞地區廣受崇拜。

 

由來

 

千手觀音的由來可追溯到古印度佛教的觀世音菩薩信仰。觀世音菩薩原本是印度佛教中的男性菩薩,代表慈悲和傾聽眾生苦難的聲音。隨著佛教傳入中國,特別在唐代(約7-8世紀),觀音形象逐漸女性化,並融入本土文化,形成千手千眼的特殊形態。這一形象主要源自《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簡稱《千手經》),該經典由唐代高僧伽梵達摩翻譯,描述了菩薩發大悲願,獲得千手千眼的神通,用以普度眾生。 此外,在中國民間,千手觀音常與妙善公主的傳說結合,進一步本土化,將佛教教義與儒家孝道融合。 這一形象在隋唐時期開始流行,並在宋元時期通過藝術和文獻廣泛傳播,成為佛教藝術的重要主題。

 

在更廣的佛教脈絡中,千手觀音也受密教影響,特別在藏傳佛教中,類似形象被稱為千臂觀音(Chenrezig),強調菩薩的多臂多眼代表無限的慈悲和智慧,能同時應對多重苦難。 其起源反映了佛教從印度向東亞傳播的演變過程,融合了不同文化元素。

 

故事

 

千手觀音最著名的故事來自佛教經典和民間傳說,強調菩薩的犧牲和慈悲。根據經典記載,在無量劫前,觀世音菩薩已發下大願,要救度一切眾生脫離六道輪迴的苦難。有一天,菩薩觀察到眾生苦難無邊,無論如何努力都無法全部救度,心生悲痛,導致頭部裂成十一塊,身體碎成千片。此時,阿彌陀佛出現,以神力將菩薩的碎裂身軀重塑為千手千眼的形式:十一面代表能從多角度觀察世間,每隻手上有一隻眼睛,能同時看見和伸出援手幫助無數眾生。這樣,菩薩獲得了廣大神通,能「千處祈求千處應」,成為救苦救難的象徵。

 

另一個廣為流傳的中國民間故事是妙善公主傳說。相傳在唐代或更早,北闕國妙莊王有三個女兒,三公主妙善生性慈悲,拒絕父親安排的婚姻,堅持出家修行。妙莊王憤怒,將她趕出宮廷,甚至試圖燒毀寺廟,但妙善以慈悲化解。後來,妙莊王生重病,醫生說需親人獻出手眼做藥。妙善得知後,自願獻出手眼救父。父親痊癒後,悔悟並尋找女兒,發現妙善已化身為千手千眼觀音,頭頂十一面、身有千手千眼,以此形態繼續普度眾生。這一故事將佛教的慈悲與中國的孝道相結合,強調犧牲與救贖。 這個傳說在元代管道升的《觀音大士傳》中被記錄,並在民間廣泛流傳,影響了許多寺廟的觀音崇拜。

 

在佛教儀式中的角色

 

在佛教儀式中,千手觀音扮演慈悲守護者和救度者的角色,主要用於祈求消災、延壽、治病和保護。信徒相信,透過供奉和修持千手觀音,能獲得菩薩的加持,化解生活中的苦難。具體而言:

 

- **法會與修法**:許多寺廟會舉行「千手觀音法會」,參與者集體念誦《大悲咒》(源自《千手經》),這是千手觀音的核心咒語,據說能息災、增益和成就願望。在密宗或藏傳佛教中,千手觀音是重要的本尊,修持者透過觀想菩薩的千手千眼形象,進行冥想和曼荼羅儀式,以培養內心的慈悲心。

 

- **供奉與祈禱**:千手觀音像常被置於寺廟主殿或家壇,信徒在儀式中獻花、焚香、供水,祈求菩薩的慈悲加持。特別在農曆二月十九(觀音誕辰)、六月十九(觀音成道)和九月十九(觀音出家)等節日,會有大型儀式,如放生、齋戒和誦經,強調菩薩的普度作用。

 

- **象徵與啟發**:在儀式中,千手觀音代表無邊智慧和神通,鼓勵修行者發菩提心,學習菩薩的犧牲精神。藝術表演如「千手觀音舞」也常在儀式中出現,用來象徵菩薩的多臂幫助眾生。 整體而言,它不僅是儀式的焦點,還啟發信徒在日常生活中實踐慈悲。

 

千手觀音的信仰至今仍活躍,體現佛教慈悲的核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