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批發商: |
|
/ |
|
|
|
|
|
|
|
|
希望是重要的,因為它可以減輕苦感。如果相信明天會更好,我們便可以承受苦難!
~Thich Nhat Hanh |
|
|
|
|
|
|
|
|
|
|
|
|
|
|
|
|
|
 |
|
顧客記得來電詢問有無庫存!! 02-21001919 |
|
|
|
|
|
|
材質 : 紅銅 . 鑄造 . 鎏金 .
尺寸 : 12cm
敘述 :
喇呼拉護法神簡介
喇呼拉(梵文:Rahula,又譯羅睺羅、羅怙羅或拉胡)是藏傳佛教中一位重要的護法神,尤其在寧瑪派(紅教)體系中佔有核心地位。它被視為忿怒相的智慧護法,象徵著對抗邪惡、降伏障礙的力量。喇呼拉的形象極其兇猛,通常描繪為九頭十八臂的龍身異形,頭戴五骷髏冠,身披人皮或虎皮裙,手持各種法器,如金剛杵、弓箭和骷髏杖,居住在血海或屍陀林等陰森之地,伴隨著四位龍女眷屬。 其名稱源自梵文原型,在修持儀軌中需以原名念誦,以確保神力的召喚。
由來與故事
喇呼拉的由來融合了印度神話與佛教傳說,最初源自古老的印度史詩與吠陀文獻,如《摩訶婆羅多》(Mahabharata)和《往世書》(Puranas),後被佛教融入護法體系。以下是其主要故事脈絡:
印度神話起源:攪乳海與不死甘露
在遙遠的太古時代,神魔(阿修羅)共同攪動「乳海」(象徵宇宙本源的海洋),以求取不死甘露(Amrita)。這場攪動歷經千劫,過程中誕生了許多寶物,包括月亮、女神拉克希米和毗濕奴神的坐騎伽魯達。最終,甘露現身時,阿修羅王斯瓦爾巴努(Svarbhānu)的兒子羅睺(Rahu)化裝成神明,偷飲了甘露。
太陽神和月神察覺異樣,向毗濕奴神(Vishnu)告密。毗濕奴以神輪(Sudarshana Chakra)斬斷羅睺的身軀,但因甘露已入喉,頭部(Rahu)和尾部(Ketu)不死不滅。從此,羅睺的頭部因怨恨而吞噬太陽與月亮,造成日食與月食的現象。這是印度神話中最早對日月食的解釋,羅睺被視為「吞日魔」或「日蝕之神」。 在佛教中,這一神話被借用,羅睺成為象徵「障礙與幻惑」的存在,但透過佛法的感化,轉化為護法。
佛教傳說轉化:仙人遭難與護法誓約
在藏傳佛教的敘述中,喇呼拉的形象更為本土化與戲劇化。據傳,它原是一位深山中的仙人,名為羅睺羅,已修得四禪天(禪定境界)的神通,隱居山林,遠離塵世。某日,國王聽聞其名譽,強邀其入宮說法。仙人雖不情願,但為利益眾生而前往。
宮中,國王因嫉妒仙人的智慧與美貌(或誤信宮女誹謗),將其誣陷為誘惑王后的罪犯,下令處死。仙人被斬首後,因其深厚功德而不滅,反而化為九頭龍身異形,頭部怒吼,召喚風雨雷電,威脅宮廷。國王驚恐,求助佛教上師或觀音菩薩感化。喇呼拉在佛法的加持下,發下誓願:捨棄怨恨,轉而護持正法,專門降伏邪魔與小人。
另一版本則稱喇呼拉為羅剎(夜叉)與龍女之子,生性暴烈,一念嗔心生起,便墮落為異類。但在寧瑪祖師蓮花生大士(Padmasambhava)的降伏下,它被收為護法,成為寧瑪派三大不共護法之一(另兩位為曲珍護法與一髻佛母)。 其四位妃子(龍女)亦因殉難而成為眷屬,共同侍奉佛法。這些故事強調「一念嗔生,當下異類」的教義,警示修行者警惕內心貪嗔痴。
在南傳佛教中,拉胡(Rahu)更側重其作為「女人問題」引發的冤獄象徵,與藏傳的發音相近,但故事較簡化,強調其平反後的守護角色。
在佛教儀式中的角色
喇呼拉在佛教儀式中扮演「降伏護法」的關鍵角色,專司驅邪、鎮壓障礙與攝取五蘊(地、水、火、風、空)的法門。它被視為「大遍入護法」,能自在操控五大元素,幫助修行者克服外魔與內障。 以下是其主要功能與儀式應用:
1. **降伏邪魔與小人**:在藏傳佛教的護摩法會或火供儀式中,喇呼拉常被召請,用以制服「導邪逆道者」——如宮廷小人、職場陰謀或心魔干擾。修行者持誦其名咒(如「嗡 喇呼拉 吽 帕德」),可「吃盡霉運與晦氣」,轉化三衰六旺的人生低谷。
2. **日月食護持**:源自神話,喇呼拉在天體儀式中負責化解食相帶來的災厄。藏傳寺院在日食或月食期間,常修喇呼拉法,以祈求其「吞噬」負面能量,保護眾生免受天象影響。
3. **寧瑪派不共護法**:作為寧瑪三大智慧護法之一,喇呼拉專護密續修持,尤其在「降伏法成就」中,幫助上師收服地方神靈或障礙。真佛宗等現代派系中,它也被視為本尊護法,蓮生活佛等上師常以此法加持弟子。
4. **日常修持與風水應用**:在民間佛教儀式中,喇呼拉法常用於「趕小人」或「鎮宅」儀軌,透過觀想其九頭形象,祈求化解人際衝突或意外災難。修持者需以紅色供品(如血脂或紅花)供養,強調忿怒轉化的慈悲本質。
總之,喇呼拉從神話中的「災厄之源」轉化為佛教的「守護之神」,其故事教導眾生透過佛法化解嗔恨,而在儀式中則提供強大的保護力量。若欲深入修持,建議參考寧瑪派經典或上師指導,以免誤入旁門。
|
|
|
 |
|
|
|
|
|
|
|
|
|
|
|
|
|
|
|
|
© 2025 Zambal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No part of this site may be reproduced without our written Permission.
服務信箱:ZambalaLLC@gmail.com
電話:02-2100-1919
傳真:02-2523-1515
地址:台北市民生東路二段104號
Unless stated otherwise in content's license. Design By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