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批發商: |
|
/ |
|
|
|
|
|
|
|
|
地球是我們的家,我們必須保護與關心它,為了自己與後代子孫,和同享資源的有緣眾生!
-達賴喇嘛 |
|
|
|
|
|
|
|
|
|
|
|
|
|
|
|
|
|
 |
|
顧客記得來電詢問有無庫存!! 02-21001919 |
|
|
|
|
|
|
材質 : 紅銅 . 鑄造 . 鎏金 . ( 二件式 )
尺寸 : 19cm
敘述 :
能食金剛在佛教中的概述
能食金剛(藏語稱為「Za Jed Dorje」或簡稱「Daka」,有時譯為「能食空行金剛」,但嚴格而言其為男性護法形象,稱為「勇父」)是藏傳佛教密宗(金剛乘)中一位重要的護法神明。它以吞噬一切不潔、煩惱與業障的形象示現,既是佛像,也是實用的法器,常見於尼泊爾或西藏工藝製作的銅像或香爐形式。 其外形通常為一面二臂的忿怒相,頭戴五骷髏冠,身色鮮紅或藍黑,右手持金剛杵,左手持顱碗,張口露齒,象徵吞食穢惡。這種獨特設計不僅體現了密宗的象徵語言,還融合了實用功能,使其在佛教儀式中扮演關鍵角色。
在佛教儀式中的角色
在藏傳佛教的修持儀軌中,能食金剛主要作為**淨化與除障的護法**,專門用於清除壇場穢氣、眾生業障與外在障礙,幫助修行者建立清淨的修法環境。其角色可分為以下幾方面:
1. **淨壇與吞噬穢惡**:作為護法神,能食金剛象徵性地「吞食」一切不潔之物,包括眾生的煩惱、黑業與負面能量。這源於密宗的「忿怒尊」傳統,透過其張口形象,代表智慧之力將穢跡轉化為清淨。 在火供(護摩)儀式中,它被置於壇上,修行者誦咒祈請,能食金剛「攝受」供品,淨化空間,避免魔障干擾。
2. **火供法器的核心**:能食金剛最常見的應用是作為「護摩爐」(火供爐),這是其雙重身份的體現——上部為金剛像,下部為爐體。 在儀式中,將炭火置於其「肚中」,投入象徵黑業的芝麻、穀物或咒符,經火焚燒後煙霧從其鼻孔或耳中逸出,象徵煩惱被智慧之火徹底燒盡。《大日經疏》卷二十中記載:「護摩是以智慧之火焚燒煩惱的薪柴,使其窮盡無餘。」 這不僅是小型火供的前行,還用於超度亡靈、祈福消災、降伏魔軍等廣義護摩法。
3. **共修與特定法會**:在現代藏傳佛教團體中,能食金剛常主持「除障共修法會」或「空行母法會」(如Za Jed Dorje Dakini Puja),由上師或堪布主法,參與者共同誦咒、供養,旨在消除個人業障、增進福慧。 例如,在馬來西亞檳城或古晉的噶舉派寺院,常見此類法會,強調其「吃掉痛苦」的療癒力量。 它特別適合初學者或面臨障礙的修行者,作為入門淨化工具。
總體而言,能食金剛的角色強調密宗的「轉化」理念:將穢惡轉為清淨,助眾生斷除輪迴之因。在儀式中,它不僅是象徵,更是互動工具,強化修行者的信心與加持。
由來與起源
能食金剛的由來可追溯至古印度婆羅門教的火供傳統(Homa),這是一種供奉火神的驅魔求福儀式,使用爐具焚燒供品以祈求神靈護佑。 隨著佛教密宗在8-9世紀於印度發展,金剛乘吸收並轉化此傳統,將火供佛教化為「燒施供養」,用以供養諸佛菩薩、消滅業障。能食金剛作為其護法形象,約在11世紀後的西藏與尼泊爾密宗藝術中成形,受寧瑪派、噶舉派等影響,成為標準法器。
其名稱「能食」源於藏語「Za」(吞食)與「Jed」(不潔),強調吞噬穢跡的功能,而「金剛」則代表不壞堅固的智慧身。 在藏傳佛教文獻如《大日經疏》中,它被視為空行母的男性對應(勇父),屬於「本尊護法」類,與觀音菩薩或文殊菩薩的忿怒化身有淵源聯繫。 起源地多指向尼泊爾與西藏邊境的手工藝傳統,常以失蠟法或鎏金銅鑄成,價格高昂(數千至上萬人民幣),象徵其神聖性。
相關故事與傳說
與許多佛教護法神(如大黑天或金剛手菩薩)相比,能食金剛並無廣為流傳的特定本生故事或英雄傳說,其敘事更多融入密宗的象徵神學,而非敘事性傳奇。 這可能因其功能導向的設計,強調實修而非戲劇化情節。以下是基於文獻的相關脈絡與象徵故事:
- **吞噬穢跡的象徵傳說**:據密宗口傳,能食金剛源自一則轉化魔障的譬喻:在古印度,一位修行者於穢地修法,魔王遣穢神干擾。釋迦牟尼化現忿怒尊,以張口吞食穢神,將其轉化為護法。這雖非正式經典,但反映其「食穢淨壇」的起源,類似於穢跡金剛(另一護法)的故事變體。 在藏傳文獻中,它被描述為「空行勇父」,在蓮師(蓮花生大士)降伏西藏魔靈時,曾以火供形式現身,吞食妖魔精華,助佛教扎根雪域。
- **火供轉化的神話脈絡**:源自婆羅門火神阿耆尼(Agni)的傳說,火神能焚燒一切穢惡,佛教密宗借此演化為能食金剛的「肚中之火」。一則簡短譬喻:在護摩儀式中,金剛的「饑渴」代表眾生煩惱,修行者供養芝麻即是「餵飽」它,換取清淨加持。這在噶舉派法會中常被上師講述,作為教導業障可轉化的故事。
- **現代修持軼事**:在當代,如2018-2025年的藏傳法會記錄中,能食金剛常被用於癌症患者或障礙重重的修行者除業,據傳有神通顯現(如煙霧成龍形),但這些屬於口傳經驗,而非古典故事。
總之,能食金剛的故事性較弱,更注重其實踐智慧。若欲深入,可參考《大日經疏》或寧瑪派續部。透過其形象,藏傳佛教教導我們:即使最穢的業障,亦可被智慧吞食,化為菩提之道。
|
|
|
 |
|
|
|
|
|
|
|
|
|
|
|
|
|
|
|
|
© 2025 Zambal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No part of this site may be reproduced without our written Permission.
服務信箱:ZambalaLLC@gmail.com
電話:02-2100-1919
傳真:02-2523-1515
地址:台北市民生東路二段104號
Unless stated otherwise in content's license. Design By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