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批發商: |
|
/ |
|
|
|
|
|
|
|
|
我們有兩種生活態度:你可以認為沒有一件事是奇蹟,或者視一切都是奇蹟!--亞伯.愛因斯坦/美國物理學家,1921諾貝爾物理學獎,1879-1955 |
|
|
|
|
|
|
|
|
|
|
|
|
|
|
|
|
|
 |
|
顧客記得來電詢問有無庫存!! 02-21001919 |
|
|
|
|
|
|
材質 : 銅質 . 鑄造 . 古銅色
尺寸 : 高度大約 26 cm
敘述 :
法輪(Dharmachakra),又稱法輪或轉法輪,是佛教中最古老且最重要的象徵之一。它不僅代表佛陀的教義(Dharma),還象徵教義的傳播與完美。以下將詳細敘述法輪在佛教儀式中的角色,並闡述其由來、故事及相關象徵意義。
法輪的由來與故事
法輪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印度宗教傳統,可能源自印度教或耆那教的輪子符號。在印度教中,神明毗濕奴(Vishnu)常手持輪盤作為武器,象徵權威與運動。佛教借用了這一符號,並賦予其新的意義,將其轉化為代表佛陀教義的工具。
法輪最著名的故事與佛陀悉達多·喬達摩(Siddhartha Gautama)的生平密切相關。據佛教經典記載,佛陀在菩提樹下成道後,最初猶豫是否傳授教義,因為他認為世人難以理解。但在梵天(Brahma)的勸請下,佛陀決定傳法。他前往鹿野苑(Sarnath,位於現今印度北方邦),向五位昔日同修傳授了第一次說法,即「四聖諦」(苦諦、集諦、滅諦、道諦)。這次說法被稱為「初轉法輪」(First Turning of the Wheel of Dharma),象徵教義如輪子般開始滾動,傳播到世界各地。鹿野苑因此成為佛教聖地,故事中還提到鹿群聚集聆聽,象徵佛陀的教導不僅針對人類,還涵蓋所有眾生。
在佛教歷史上,法輪的象徵進一步發展。大乘佛教(Mahayana)認為佛陀轉法輪共有三次:第一次在鹿野苑,講述四聖諦,為小乘佛教(Hinayana)的基礎;第二次在靈鷲山(Vulture Peak),講述「般若波羅蜜多」(Perfection of Wisdom),強調空性(Sunyata);第三次則講述佛性(Buddha Nature),強調所有眾生皆有成佛潛力。這三次轉法輪代表教義的逐步深化,從個人解脫到普度眾生。
歷史上,摩揭陀帝國的阿育王(Ashoka the Great,約前304–232年)大力推廣佛教,他在帝國各地豎立石柱,柱頂常雕刻法輪(稱為阿育王輪,Ashoka Chakra),以24輻條象徵12因緣及其逆轉,宣揚佛教道德與非暴力。這些石柱至今仍有遺存,阿育王輪也成為印度國旗的中心圖案,象徵佛教對印度文化的深遠影響。
法輪的象徵意義
法輪的設計充滿象徵性,通常描繪為戰車輪子樣式,顏色多為金黃色。它的基本結構包括輪轂(hub)、輪緣(rim)和輪輻(spokes):
- **輪形(圓圈)**:代表佛陀教義的完美與圓滿,無始無終,象徵輪迴(Samsara)的循環與解脫。
- **輪轂**:象徵道德紀律(Sila)或三學(戒、定、慧)的中心,提供穩定基礎。有時輪轂內有三個漩渦形狀,代表三寶(佛、法、僧)或喜悅。
- **輪緣**:象徵專注與正念(Samadhi),將教義凝聚在一起。
- **輪輻**:數量變化代表不同教義。最常見的是8輻,象徵八正道(Noble Eightfold Path):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這是佛教核心修行之路,引導信徒脫離苦海。其他變體包括:
- 4輻:代表四聖諦或四禪(Dhyanas)。
- 10輻:代表十方(所有方向)。
- 12輻:代表十二因緣(Dependent Origination)。
- 24輻:代表十二因緣及其逆轉,象徵從輪迴中解脫。
- 31輻:代表佛教宇宙觀中的31界。
法輪常與鹿配對出現,一公一母,象徵慈悲(Karuna)與智慧(Prajna)的結合,也紀念鹿野苑的故事。輪輻突出輪緣的部分有時被視為尖刺,代表洞察力刺穿無明。
法輪在佛教儀式中的角色
在佛教儀式中,法輪主要扮演象徵性角色,而非實體工具。它代表教義的傳播與學習,常用於提醒信徒遵循佛法。具體而言:
- **教學與傳法儀式**:僧侶在講經或傳授戒律時,常引用「轉法輪」的比喻,象徵教義如輪子般滾動,適應不同文化與眾生需求。在卡當派(Kadampa)傳統中,每年有「轉法輪日」(Turning the Wheel of Dharma Day),信徒聚集寺廟,誦經、冥想,慶祝佛陀的第一次說法。這類儀式強調教義的全球傳播,從印度到西藏,再到世界各地。
- **寺廟與藝術中的應用**:法輪常見於寺廟建築,例如置於屋頂或門上,夾在公母鹿之間,象徵瑜伽密續(Highest Yoga Tantra)的階段:公鹿代表大樂(Great Bliss),母鹿代表空性,法輪則象徵二者的合一,引領至佛的五種智慧。在西藏的覺康寺(Jokhang Monastery)等聖地,法輪雕像或壁畫用於裝飾,信徒繞行或禮拜時視其為教義的守護者。寺廟塔頂的法輪有時內藏經文,象徵法輪轉動,將聖典散播四方。
- **冥想與日常儀式**:在禪修儀式中,信徒可能觀想法輪,象徵內心轉化無明為智慧。法輪也出現在佛教藝術、旗幟和徽章中,如卡當派出版社的標誌,提醒信徒實踐教義。在慶典如衛塞節(Vesak),法輪圖像用於裝飾,強化佛陀生平的紀念。
總之,法輪不僅是佛教的視覺標誌,更是教義活化的象徵。它從佛陀的第一次說法開始,經歷歷史演變,成為信徒在儀式中追求解脫的靈感來源。透過法輪,佛教強調教義的動態性——如輪子般永不止息地轉動,引導眾生走向覺醒。
|
|
|
 |
|
|
|
|
|
|
|
|
|
|
|
|
|
|
|
|
© 2025 Zambal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No part of this site may be reproduced without our written Permission.
服務信箱:ZambalaLLC@gmail.com
電話:02-2100-1919
傳真:02-2523-1515
地址:台北市民生東路二段104號
Unless stated otherwise in content's license. Design B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