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質 : 純銅 . 鑄造 . 寶石鑲造
尺寸 : 18x27.8 cm
敘述 :
多瑪的由來與典故
“多瑪”(Torma,或音譯為朵瑪、食子)是藏傳佛教(也稱喇嘛教)中一種重要的宗教儀式用品,其名稱源自藏文“gtor-ma”,其中“gtor”意為“拋灑”、“破壞”或“無須回報的獻贈”。這一詞彙反映了多瑪在儀式中的核心功能:不僅用於供養諸佛、菩薩、本尊神靈,還象徵著將功德布施給一切眾生,甚至驅除惡靈或邪魔。據傳,多瑪的製作和使用深受西藏本土苯教(Bon教,西藏原生宗教)影響,後被融入佛教儀軌中,形成獨特的藏傳佛教傳統。苯教起源於公元前數千年,是西藏高原的原始薩滿信仰,強調自然崇拜和祭祀儀式,而多瑪正可追溯至苯教的供養習俗,如用糌粑(青稞麵粉)製作的祭品,用以安撫山神、土地神或祖靈。
多瑪的典故可追溯至西藏歷史文化中“大五明”(工藝學、醫學、聲律學、因明學、內明學)之一的工藝學(craftsmanship),這是大五明中首位學習項目,涵蓋雕刻、繪畫、建築等多瑪等藝術形式。在西藏兩千餘年的歷史中,多瑪不僅是宗教用品,更是文化象徵,代表無私布施與功德積累。據藏傳佛教經典記載,多瑪的形製和顏色有特定象徵:白色代表純淨與菩薩,紅色代表本尊或護法,黑黃等色則用於驅邪或供養特定神靈。大型多瑪常見於盛大節日,如藏曆新年或法會,象徵宇宙的和諧與眾生的饒益。
有關多瑪的神話故事
多瑪雖非單一神話主角,但其在藏傳佛教神話與傳說中扮演關鍵角色,常與本尊護法、鬼神故事交織,體現供養、驅邪與轉化的主題。以下敘述幾個經典典故與神話故事,這些故事多源自藏傳佛教的密續經典(如《時輪金剛續》)和苯教傳說,強調多瑪的靈性力量。
1. **本尊護法的供養傳說:馬頭明王與多瑪的安撫**
在藏傳佛教神話中,多瑪常被用來供養憤怒本尊,如馬頭明王(Hayagriva,一位象徵智慧與力量的護法神)。相傳,古時西藏高原上,一位修行者修持馬頭明王法門時,遭遇惡靈阻礙,導致修行屢屢失敗。明王化現憤怒相,降臨夢中指示:以糌粑和酥油製成紅色錐形多瑪,觀想其為明王本尊,拋灑於壇城四周。此多瑪不僅供養明王,同時轉化惡靈為護法,象徵“破壞”舊業障以重生功德。故事結尾,修行者拋撒多瑪後,惡靈皈依,土地豐饒,此典故成為藏傳佛教中“所依多瑪”(代表本尊的供養)的起源,強調多瑪的轉化力量。苯教版本中,這類故事更早,視多瑪為安撫山神(如喜馬拉雅神靈)的祭品,避免天災。
2. **驅邪布施的鬼神故事:多瑪與饑餓鬼的饒益**
另一神話典故來自《中陰聞教得度》(Bardo Thodol,藏傳佛教的死亡指南),描述中陰身(死後靈魂)遊蕩時,多瑪用作施食儀式。傳說中,有位轉世喇嘛在前世因貪嗔積累惡業,死後淪為饑餓鬼,受盡飢渴之苦。後世弟子於法會中製作“表相多瑪”(圓錐形,染成彩色),觀想其為無盡美食,拋灑於四方,布施給鬼道眾生。喇嘛的鬼魂聞香而來,食得多瑪後業障消解,重獲人道。此故事象徵多瑪的“無須回報的獻贈”,源自苯教的鬼神崇拜,後融入佛教,成為日常修法。大型節日中,僧侶會製作巨型多瑪,高達數米,內藏糌粑、酥油和香料,拋撒時伴隨咒語,驅散疫鬼,祈求風調雨順。
3. **灌頂與加持的傳奇:蓮花生大士與多瑪的護持**
蓮花生大士(Padmasambhava,8世紀藏傳佛教祖師)是多瑪神話中最著名人物。相傳,蓮師降伏西藏本土鬼神時,使用多瑪作為“修座多瑪”(臨時事業供養)。在神話中,蓮師赴西藏時,遇苯教神靈阻路,這些神靈化作猛獸與風暴。蓮師以手捏糌粑成多瑪,注入金剛薩埵咒語,拋向鬼神。鬼神食之後,惡性轉為護法,成為佛教的世間護法(如大黑天)。此故事記載於《蓮花生傳》,強調多瑪的加持作用:在灌頂儀式中,多瑪置於壇上,弟子觸摸後獲本尊加持,象徵從凡轉聖。苯教影響下,此典故也涉及多瑪用於醫學工藝,如染色多瑪治療疾病,體現大五明的融合。
這些神話故事不僅解釋多瑪的宗教功能,還反映西藏文化中“供養即布施”的哲學。多瑪雖是物質形式,卻承載靈性轉化,至今在藏傳佛教法會中廣泛使用,象徵無盡慈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