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發專區 Wholesale at Zambala
關於臧巴拉 臧巴拉產品 購物FAQ 行事曆 連絡我們
twitter Plurk Plurk
Sign in /
購物車:
購物車清單
銅製多樣式 護身本尊 吊飾
銅製多樣式 護身本尊 吊飾
產品編號:3674

零售價格 NT 6800
批發價格 NT XXXX
《觀看批發價請先 (申請) 成為批發商》
購物數量
顧客記得來電詢問有無庫存!!
02-21001919
產品內容介紹

材質:銅。吊墜。護身符 ( 多種樣式 )

尺寸:8 ~ 9 厘米

描述:

護身符吊飾(藏語常稱為「嘎烏」)在藏傳佛教中具有深厚的文化與宗教意義,常用於保護、祈福與修行。以下是有關護身符吊飾的故事、其象徵意義以及在藏傳佛教中的影響:

 

 護身符吊飾的起源與故事

護身符吊飾的傳統源於藏傳佛教的信仰與實踐,結合了藏族文化、苯教(藏族原始宗教)以及佛教的元素。嘎烏通常是一個小型的金屬或木製盒子,內部裝有經文、佛像、聖物、藥物或其他具有靈性意義的物品,佩戴者相信它能帶來保護與加持。

 

1. **歷史背景**:

   - 嘎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藏傳佛教興盛的時期,特別是在公元7世紀佛教傳入西藏後。早期,藏族人受到苯教的影響,相信佩戴特定物件能驅邪避禍。隨著佛教的深入,這些物件逐漸融入了佛教的儀式與象徵。

   - 傳說中,高僧或喇嘛會將加持過的聖物(如佛舍利、經卷或聖地土壤)放入嘎烏中,賦予其靈力。這些吊飾被認為能連繫佩戴者與佛陀或本尊的加持力。

 

2. **典型故事**:

   - 一個流傳的故事涉及一位藏族牧民在遭遇危險(例如風雪或野獸攻擊)時,因佩戴高僧賜予的嘎烏而化險為夷。據說嘎烏中的經文或聖物散發出靈力,保護了佩戴者。

   - 另一個故事提到蓮花生大師(藏傳佛教的重要祖師)將加持物分發給信眾,這些物品被製成嘎烏,幫助信眾抵禦惡靈與災難。

 

 護身符吊飾的象徵與用途

1. **結構與內容**:

   - 嘎烏通常由金屬(如銀、銅)或木頭製成,表面刻有佛像、曼陀羅、經文或吉祥圖案(如八吉祥)。

   - 內部可能包含:

     - 微型經卷(如《心經》或咒語)。

     - 佛舍利、聖地土壤或藥物。

     - 高僧加持的物品,如小型佛像或聖物。

   - 嘎烏通常佩戴在頸部或腰間,視為與佛法直接連繫的媒介。

 

2. **功能與信仰**:

   - **保護**:藏傳佛教認為,嘎烏能抵禦惡靈、疾病與災難,保護佩戴者免受負面力量侵害。

   - **加持**:內含的經文或聖物被認為具有佛陀或本尊的加持力,能提升佩戴者的福報與智慧。

   - **修行輔助**:佩戴嘎烏提醒修行者保持正念,與佛法保持連繫。

 

 在藏傳佛教中的影響

1. **宗教影響**:

   - 護身符吊飾是藏傳佛教日常修行的重要部分,特別是在寧瑪派、噶舉派等派別中。它不僅是個人信仰的象徵,也體現了藏傳佛教「身、口、意」修行的理念。

   - 嘎烏常由高僧或喇嘛親自加持,強化了信眾對上師的信任與依賴,這在藏傳佛教的師徒關係中尤為重要。

 

2. **文化影響**:

   - 在藏族文化中,嘎烏不僅是宗教物品,也是身份與地位的象徵。精美的嘎烏通常由貴族或富裕家庭佩戴,上面可能鑲嵌寶石或雕刻複雜圖案。

   - 嘎烏的製作工藝促進了藏族金屬加工與雕刻藝術的發展,許多嘎烏被視為藝術品。

 

3. **社會影響**:

   - 嘎烏作為禮物或傳家寶,常在重要場合(如婚禮、節日或朝聖)贈送,象徵祝福與保護。

   - 在藏族移民社群中,嘎烏成為連結故鄉文化與信仰的重要物件,幫助流散的藏人保持宗教認同。

 

 現代影響與變遷

隨著藏傳佛教的全球化,嘎烏不僅在藏族社群中流行,也吸引了西方佛教徒與文化愛好者的注意。現代嘎烏可能結合時尚元素,成為飾品,但其宗教意義依然受到尊重。此外,藏傳佛教的寺院與上師繼續製作與分發嘎烏,作為弘法的一部分。

 

 結論

護身符吊飾(嘎烏)在藏傳佛教中承載了保護、加持與修行的多重功能,融合了宗教信仰與藏族文化。它不僅是個人靈性生活的象徵,也在藏傳佛教的傳播與文化延續中扮演了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