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發專區 Wholesale at Zambala
關於臧巴拉 臧巴拉產品 購物FAQ 行事曆 連絡我們
twitter Plurk Plurk
Sign in /
購物車:
購物車清單
四瑞獸 門簾
四瑞獸 門簾
4 朋友門簾
產品編號:551C

零售價格 NT 2400
批發價格 NT XXXX
《觀看批發價請先 (申請) 成為批發商》
購物數量
顧客記得來電詢問有無庫存!!
02-21001919
產品內容介紹

材質 : 織布 . 刺繡 . 印染 . 單開門簾

尺寸 : 大約 90 X 180 cm

敘述 :

"四瑞獸"(又稱"和睦四瑞"、"和氣四瑞"或"四和合圖")是佛教藝術與教義中一個重要的象徵符號,主要出現在藏傳佛教的壁畫、唐卡、雕像和建築裝飾中。它並非指中國傳統神話中的"四靈"(麒麟、鳳凰、龜、龍),而是特指四種動物(鳥、兔子、猴子、大象)的和睦共處形象。這一符號強調尊老愛幼、和平相處、互助團結的佛教倫理,常用來教導信徒持守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和培養和諧心態。在佛教儀式中,四瑞獸並不直接參與如法會或供養等具體程序,而是作為藝術元素或寓言故事,融入寺廟裝飾和講經說法中,扮演啟發與象徵的角色。它提醒參與者重視倫理道德,促進內心的平和與社會的安定,特別在藏傳佛教寺院如西藏的布達拉宮或河北承德的普寧寺中,常見其雕像或壁畫,用來強化儀式中的教化功能。

 

由來

四瑞獸的由來源自佛教經典,主要是《釋迦牟尼佛廣傳》(或稱《佛陀本生經》、《釋迦牟尼本生傳》)中的一個本生故事(Jataka Tales)。本生經是記載佛陀前世事蹟的經典,旨在透過寓言形式闡述佛教教義,如因果報應、持戒修行和慈悲精神。這個故事被認為是佛陀的前世經歷,四種動物分別代表佛陀及其弟子的過去世:鳥(通常為鷓鴣或羊角鳥、貢布鳥)是釋迦牟尼佛的前世;兔子是阿難尊者的前世;猴子是舍利弗尊者的前世;大象是目犍連尊者的前世。

 

這一形象最早出現在古印度佛教傳說中,後傳入西藏和中國內地,成為藏傳佛教藝術的常見題材。故事的起源可追溯到公元前幾世紀的佛教口傳傳統,後被記錄在巴利文或梵文經典中。隨著佛教向東傳播,特別在唐宋時期進入中國和西藏後,四瑞獸的圖案逐漸融入地方文化,如敦煌壁畫或蒙古藏傳寺廟的裝飾中。它不僅是宗教符號,還影響了民間藝術,象徵祥瑞與和諧。

 

故事詳細敘述

故事發生在古印度一個名為波罗奈斯(或嘎西)的國家,那裡森林茂密、水草豐美,但國家曾經歷連年戰亂,百姓生活困苦。突然有一天,戰火平息,國泰民安。國王自以為是自己的治理有方,福德澤被萬民。一位智者告訴國王,這一切並非國王的功勞,而是因為山林中四隻靈獸(鳥、兔子、猴子、大象)和睦共處、持守五戒的功德感召所致。它們的行為帶來了祥瑞,影響了整個國家的命運。

 

國王好奇之下,親自前往山谷察看。果然看到一棵大樹旁,四隻動物疊成"羅漢"狀:大象站在樹下,背上騎著猴子;猴子肩上揹著兔子;兔子頭頂站著一隻鳥。它們正合作採摘樹上的果實,分享食用,和睦融洽。

 

智者向國王解釋了這四隻動物的來歷:起初,這四隻動物也像人類一樣,互相爭執誰是老大、誰更有資格領導。為了確定長幼順序,它們決定根據誰最早見到這棵大樹來判斷年齡。

 

- **大象說**:"我小的時候,這棵樹才跟我一樣高,我還用鼻子碰過它呢!"

- **猴子說**:"哈!你們晚了,我小的時候,這棵樹還只是幼苗,我在上面玩耍過。"

- **兔子說**:"你們都錯了,我最早看到它發芽,從土裡冒出來。"

- **鳥說**:"諸位小兄弟,這棵樹的來歷是我造成的。我吃了另一棵樹的果實,連種子一起吞下,後來排便出來,種子落地生根,才長成這棵大樹。所以我是最年長的!"

 

於是,按照年紀大小排序:鳥最年長,其次是兔子、猴子,最後是大象。从此,它們互相尊重長者,團結互助。有時疊羅漢採果實分享,有時結伴外出遊玩,從不爭執。民眾看到動物們如此和睦,便自省:"連動物都知道敬老友愛,我們人類豈能不如禽獸?" 於是社會風氣改善,人們開始崇尚倫理、互愛互助。

 

由於四隻動物的持戒威德,國家日益繁榮,財富增加。國王深受啟發,下令全國百姓必須尊敬長老,逐漸形成優良風氣。甚至鄰國也受影響,開始奉行五戒,帶來更廣泛的和平。

 

在故事的另一版本中,四隻動物如何種植這棵樹也有詳細描述:鳥(貢布鳥)衔來種子;兔子挖坑埋下;猴子澆水施肥;大象守護樹苗不被破壞。它們的合作象徵佛教的"因緣和合",強調一切事物皆需因緣具足才能成就。

 

在佛教儀式中的具體扮演角色

雖然四瑞獸不是儀式中的活躍參與者(如護法神或供養對象),但它在佛教儀式中扮演象徵與教育角色:

- **藝術裝飾**:在寺廟法會或節慶儀式中,四瑞獸的圖案常出現於壁畫、唐卡或雕像上,作為背景裝飾,強化儀式的莊嚴與教化氛圍。例如,在藏傳佛教的辯經儀式或灌頂法會中,這些形象提醒僧侶和信徒重視和諧共處。

- **教義宣揚**:喇嘛或上師在講經時,常引用這個故事來解釋"五戒"的重要性,教導信徒避免爭執、培養慈悲。故事強調"平等是一切關係長久維繫的必要條件",無高低貴賤之別,這與佛教的"眾生平等"理念相呼應。

- **道德啟發**:在一些寺廟的日常儀式如誦經或冥想中,四瑞獸象徵"自然眾生"的和睦,鼓勵參與者反思自身行為,促進內心平和。特別在蒙古和西藏地區的佛教節日中,這一符號用來祈願國家祥瑞、社會安定。

 

總之,四瑞獸不僅是佛教藝術的經典圖案,更是傳遞倫理教訓的載體,透過生動的故事,引導信徒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和睦與敬老的精神。

 

知識寶庫
1. 和氣四瑞的意義